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假期到了,“老式小孩”又一次在網上爆火:
放假時間,邀請好朋友來家中寫作業,說寫就寫,不用非要等整點;
坐姿端正,不聊天不玩手機;
寫完作業,下會棋、看會書、逛會超市,在大人陪同下去溪邊抓螃蟹、釣小魚;
要是閑著沒啥事,就主動幫家里干點活……
評論區的網友們紛紛喊話:
“這不就是當年小小的我自己嗎?”
“這不就是孩子應該有的最正常的狀態嗎?自律、端正、充實。”
“我也想要這樣的孩子,請問在哪里領?”
說實在的,比起這種“老式小孩”,現在的孩子,可真是太難管了。
一放假,別說端端正正坐那里該學習就學習,或者該玩就好好玩;但凡現在的孩子,能約束他自己少玩會手機,少癱著多出去走走,老母親都要謝天謝地了。
以前經常看到很多書中和專家都說“父母約束好自己,才能管好孩子”。
這話雖沒錯,但真放到現實的教育中,卻很難落地。
首先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時刻做好孩子的榜樣;
其次也不是所有的孩子,父母做好榜樣,他就一定能有樣學樣,說不準孩子正好覺得沒人管了,可以放飛自己了。
所以,父母要“管住”自己,也要“管住”孩子。
而“管”的方式,也需要技巧。
博主@家衛老師曾說:“父母永遠不要放棄鐵腕手段。”
因為恰到好處的“鐵腕手段”,才能養出孩子的自覺、自律、自驅……
教育的成功
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勝利”
刷到@都市頻道發布的一則視頻:
半夜12點,父母都早已入睡。
孩子趁父母睡著,光腳走到客廳,拿起沙發上的平板,再踮著腳溜回臥室。
到了早上5點,再快速回到客廳,放下平板,做出一副“好好睡覺,沒玩平板”的假象。
在視頻的評論區,很多網友紛紛支招:
有人建議對孩子最好不要太設防,大大方方地給孩子玩,等孩子玩夠了,再要求他學習如何控制時間;
還有人建議,最好別急著拆穿孩子,而是告訴他可以固定時間玩;
更有人建議,直接把平板、電腦全部設密碼,除非家長允許,否則決不讓孩子玩。
這些方法,不能說全錯,也不能說全對,畢竟這些方法都是基于每個父母真實的養育經驗。
但正如那句俗語所說:“一個猴一個拴法。”
教育,本來就是一件道理相通,但實踐時,卻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那遇到孩子有這種不自覺現象時,父母應該怎么做?
筆者的建議是,考慮教育的前提:先分清楚你是在“嚴格教育”,還是在“發脾氣教育”?
舉個例子:
一位教育博主分享過自己遇到的案例——
一個媽媽對孩子說:“你要用半小時寫完這篇作業。”
孩子剛寫第一題,媽媽就說:“這道題這么簡單,你寫快一點,不然后面的時間不夠了。”
孩子寫完第一題,媽媽又說:“你發什么呆,快寫后面的啊。”
眼瞅著時間已經過去25分鐘了,這位媽媽越來越繃不住情緒了:
“都說了讓你快寫,每次都磨磨蹭蹭,現在又寫不完了吧。早給你說過,基礎知識要打牢,你就是不聽,現在好了,簡單的題,浪費這么多時間。”
罵完孩子,這位媽媽又說:“再給你多10分鐘。”
結果接下來的10分鐘,這位媽媽一邊給孩子伸手指導,一邊催孩子快點寫。
果不其然,10分鐘過去了,她孩子還是沒有寫完原本規定的作業。
在一旁的那位博主,看完了整個過程,站在孩子的角度,說了下他的感受:
“這個孩子感受到的,不是一個嚴格要求他的媽媽,而是一個發脾氣和縱容他的媽媽。”
接下來,這位博主又分享了他自己的教育案例:
“我只用了3天時間,就教會了我兒子寫作業不磨蹭。
第一步,我在兒子寫作業前,就把時鐘放到了他面前,并告訴他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寫完作業。
第二步,嚴格執行我們的約定,如果兒子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寫完作業,就會收掉他的作業(筆者認為博主使用這種方法是在符合兩種前提下,一是這次的作業并非那種老師要求必須完成的作業;二是博主對孩子寫作業的進度和作業的難度非常了解,所以制定出的時間方案會相對合理)。
第三步,無論孩子在規定時間內是否做到,父母都要嚴格執行,但執行時,和執行后不能帶任何過度的情緒。
第四步,第二天繼續嚴格執行這個方法,如果孩子哭鬧、發脾氣,可以安慰,表達理解,但絕不妥協,然后安撫孩子情緒,陪他睡覺,什么話也不多說。
第五步,到了第三天,孩子寫作業時,我剛要對著時鐘提醒,卻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已經完全放在了作業上,這次,我兒子早早就寫完了作業。”
但是他沒有表揚兒子,只是鼓勵了兒子。
然后告訴兒子:“你今天可以有很長玩的時間,這是你爭取到的。你寫作業越專注,完成的質量越高,你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越多。”
到這里,我們可能會下意識覺得,這位博主的兒子肯定從此以后變得很自律了,還真不是。
第四天的時候,他兒子寫作業時,又開始磨蹭了。
孩子覺得很挫敗,心情不好,他很“溫柔”地收走了兒子的作業,安慰兒子:“沒關系,明天再專注一點就可以了。”
從那之后,除非意外情況,他兒子寫作業時,很少再出現過磨蹭的情況。
孩子出現一些行為習慣的問題,可能是能力不足的原因,或者說不知道該具體如何做的問題。
這時候父母發脾氣,不但解決不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問題,相反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叛逆或擺爛情緒,父母也陷入負面情緒中。
就像那位博主最后總結的:
“嚴格,不是靠發火來完成的。
父母千萬不要有一種教育成功了,就勝利了的感覺。
父母勝利了,孩子就失敗了。
教育真正的成功,是父母和孩子的共贏。”
當然,分享的案例中的方法,見仁見智。
但卻能給我們拋磚引玉,讓我們在遇到孩子的問題時,能時刻警醒自己:
嚴格≠發脾氣;
嚴格,是巧妙地表達“脾氣”和態度。
最好的“鐵腕教育”
規范之內,適當“犯錯”
規范之外,絕不讓步
再分享一個案例:
一位媽媽在直播間哭訴自己倆孩子一點都不懂事。
放假前,她就給倆孩子立好了規矩:
讓孩子們自己安排假期時間,但要在開學前高質量完成假期作業。
她還給了倆孩子一些零花錢,想著讓孩子們趁假期學習下如何管理金錢。
可讓她沒想到的是,她說要求的時候,倆孩子答應得好好的。
可一放假,女兒沉迷追星,天天刷短視頻給明星點贊;兒子沉迷游戲,一玩一通宵。
最讓她氣憤的是,女兒把她給的零花錢全部用來買了明星周邊;兒子把她給的零花錢全部用來充值游戲,買游戲皮膚。
當時直播間的咨詢師說的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
她說:
“你給孩子的時間、零花錢,都是花在‘父母不允許的地方’。”
簡單說,很多父母看似民主地給了孩子選擇權:
比如讓孩子自由安排假期時間,自由安排寫作業、玩手機時間,自由支配零花錢。
但其實他們在給出這個“允許”時,腦海中其實已經有了預設:
1、時間安排要優先安排學習,最好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學習上;
2、零花錢的分配,最好都花在父母允許的事物上,比如買文具,買健康食品等。
說白了,父母看似給了孩子自由支配權,但其實也給“自由”寫滿了“附加條件”。
可是,你不給孩子對時間、零花錢的自由選擇和支配權,你還是會要求孩子先寫作業,不亂花零花錢。
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假裝明主”地讓孩子自己選擇呢?
只要孩子沒有犯原則性錯誤,沒有做出傷害別人的事,那么,孩子如何安排時間,怎么支配金錢,大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試錯。
正如《父母的覺醒》中的那句話所說:“所有的成長,都發生在試錯中。”
除了個別極端例外,大部分孩子,不是突然變得自覺、自律的,他們是在一次次被允許后的試錯,一次次做錯后的引導中,慢慢學會這些約束自己的技能的。
“鐵腕教育”,不是一刀切,也不是表面尊重,更不是有諸多隱性要求的“偽裝自由”。
真正的“鐵腕教育”,是規范之內,適當“犯錯”;規范之外,絕不讓步:
1、如果確定要在某些特殊階段(比如假期),培養孩子的自律、自覺,那就把這個階段,當作孩子的試錯時機,盡可能多讓孩子試錯。
2、要多嘗試讓孩子試錯,但不能放手讓孩子試錯。
父母在孩子試錯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孩子適當反思:“這樣做有沒有跌入了‘奶頭樂’/‘消費主義’陷阱?”“怎么防止被第三方‘洗腦’?”
3、告訴孩子,要做一些“出格”的事時,要和父母商量,不能不經過父母允許。
4、所有的原則、規矩、懲罰措施,要事先和孩子約定好。
千萬別什么都不和孩子提前約定,卻在孩子做的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時,直接懲罰孩子,或亂懲罰孩子。
5、如果孩子不遵守約定,就嚴格執行懲罰措施,除非特殊的意外情況,否則絕不讓步。
有句話說:“教育,就是先自教,而后教人。先自管,而后管子。”
嚴中有愛,愛中有規矩。
父母約束好自己“管”孩子的方式,孩子就能在父母的恰當“約束”中,培養出“約束”自我的習慣。
最后想說:
教育,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很多通用的道理,放到每個個性不同的孩子身上,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不同的家庭中,具體的實操方法和效果也會出現差別。
一個持續成長自我,更了解孩子身心發育特點的父母,更能“切中要害”,及時給予孩子更需要的養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