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房地產最難的時候,不是說規模上發展上,而是指其轉型節點上,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好日子,高負債、高周轉、高杠桿的三高時代推動了房地產高速增長,主動慢下來還好,如果被動剎車很危險。可是走慣了老路哪那么容易就能換擋?
按理說,房地產告別高速增長,追求新房地產發展模式早就開始了,否則就不會在2020年那樣的情況依然收緊了政策,導致后續更大的困難。當然,你要相信,無論多難,房地產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不能再重蹈覆轍。
7月4日,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曉波同學會上表示,經濟上最大的悲劇,就是還在走房地產的老路,他說過去很多錢用在了不該用的地方,結果現在沒錢了,又開始想喚起房地產,這是挺悲劇的一件事。所以,沒辦法也沒有太多機會,只能回到老路上去。
對于吳曉波這句話我挺贊同的,確實有那啥的地方,需要反思,否則就會變得非常被動。
現在的基本思路就是,房地產本身的客觀重要性決定了房地產不可能被忽視,畢竟它關聯著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行業的發展,影響著無數人的就業,雖然不能說今天大家的就業、收入等都是房地產的問題,但很大原因與房地產有關,關鍵是不能再讓房地產拖后腿了。
此前,吳曉波曾稱,2025年上下全力拼內需,內需復蘇看樓市。我們手中的牌并不多,樓市是其中必須打好的、最重要的一張。要守住經濟底盤、撐起內需大旗,房地產雖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一個人扛全場”,但起碼也不能“掉鏈子”,成為拖后腿的變量。
更早一些,吳曉波曾撰文《只有救樓市才能救內需》,他說到今天,仍維持當時的觀點。他表示,作為“天字第一號”行業,房地產的巨型產業鏈上,涉及上億就業人口。樓市的一蹶不振,是內需低迷的結構性因素之一。
客觀來講,吳曉波談到房地產的這個地位還是沒啥爭議的,不過他一邊說只有房地產才能救內需,然后又說房地產不能重走老路,這聽起來似乎很矛盾。
我覺得正是看似矛盾的觀點,也恰恰印證了當前房地產的尷尬和難題。擺脫房地產的依賴是愿望,但現實中很難,不擺脫也不行。你說怎么辦?只能用時間換空間,也正所謂官方提到的“先立后破”。房地產必然開啟新發展模式,但如果操之過急,會無法承受巨大的代價。
所以,救樓市可以,但目的絕對不是讓房價上漲,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確保房地產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從而為房地產轉型爭取時間,即現在的“止跌回穩”目標。
其實,吳曉波也主張救市需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原則下進行,通過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取消限制等政策激活改善型需求,目的是穩定市場而非刺激房價上漲,為轉型爭取時間。
嚴格來說,救樓市追求的是短期價值和效應,而老路針對的是房地產長期要告別高速增長來說的。政策已轉向“先立后破”:短期防問題出現(如保交樓、穩房企融資),中長期通過產業升級和人口結構適配重建健康市場生態。
從沒有辦法的辦法中找到突破口,尋找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而短期必須確保房地產不再拖后腿,不再出更大的問題,這是底線,也正是當前及接下來樓市政策優化調整的方向和初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