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湘潭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紅心向陽”社會實踐隊赴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小街田村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實地探訪蕭克故居及村內歷史地標南熏亭,通過文物考究、口述史采集與建筑解析,深入挖掘紅色革命精神源流與鄉村百年變遷脈絡。
追尋將軍足跡:書桌刻痕見證少年壯志
圖為蕭克故居的正堂全貌 彭詩雯供圖
綠樹掩映下,一座清末湘南民居靜立于小街田村深處。這里是開國上將蕭克的出生地和童年成長之處。步入故居,一件件陳列物品講述著往昔歲月。最引人注目的,是蕭克少年時期使用過的一張老舊書桌。桌面歷經歲月侵蝕,幾道深淺不一的刻痕清晰可見。
圖為蕭克少年時期使用的書桌,可見桌面的歷史刻痕 彭詩雯供圖
“這些刻痕,是蕭克將軍少年時期在此伏案讀書時留下的重要印記。”講解員介紹到,少年蕭克天資聰穎,志向遠大。他在這方書桌前度過了無數個日夜,不僅研讀四書五經,更在家人和進步人士的影響下,接觸并深入閱讀了大量倡導新思想、呼吁救亡圖存的書籍報刊。特別是在風雨如晦的深夜里,當他讀到國家積貧積弱、百姓遭受涂炭的內容時,內心的憂憤與救國圖存的強烈渴望常常難以抑制。這些刻痕,很可能正是他在心潮澎湃、憂憤填膺或立志發愿時,思緒激蕩之下,不經意間用筆或其它工具所刻劃下來的。它們是蕭克將軍熱血青春和家國情懷最直接、最質樸的實物見證。”
實踐隊員陳湘仔細觀察書桌后感嘆:“近距離感受這件實物,比書本上的描述更具沖擊力。它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理解一位農家少年如何立下救國大志、最終成長為共和國開國元勛的關鍵‘物證’。這方寸空間,堪稱革命理想萌芽的搖籃。”
探訪古亭遺韻:南熏亭承載鄉村百年煙火
離開蕭克故居,實踐隊轉場至村頭小山丘上的南熏亭。這座始建于民國初年的六角亭,飛檐翹角,雕飾精美,是俯瞰村莊全景的制高點。
圖為南熏亭全貌 彭詩雯供圖
登上村頭山丘,實踐隊考察了始建于民國初年的南熏亭。該亭名稱依據嘉禾縣志記載,取自《詩經》“南風之薰兮”,寄托了鄉民盼風調雨順、民生康寧之愿。南熏亭雖以古樸亭閣示人,卻同樣鐫刻著革命年代的熱血記憶——這里曾是地下黨秘密集會的據點,青磚黛瓦間傳遞過情報密信,飛檐翹角下回蕩過戰略籌謀,與蕭克將軍領導的革命斗爭遙相呼應。
融合“紅”“土”:探尋鄉村振興的精神根基
拍攝過程中,我們用鏡頭聚焦南熏亭斑駁的梁柱與隱蔽角落,仿佛看見革命者在此傳遞情報、商討作戰計劃的身影;又以空鏡回溯蕭克故居陳列的革命文物,讓兩處相隔卻血脈相連的紅色地標,在畫面中交織成湘南革命的立體史詩。從將軍故里的成長足跡,到古亭深處的隱秘星火,二者共同訴說著湘南兒女不屈的抗爭精神,我們更希望借此宣傳片,讓這份跨越時空的紅色傳承,在新時代繼續照亮前行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