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上海的夜空總是熱鬧得很,各種演出輪番上陣,但今年最吸引人的,非《千與千尋》莫屬。這部由宮崎駿動畫改編的原版舞臺劇,7月中旬才要開演,票房就已經沖到10億日元(約5000萬人民幣),6.7萬多張票全是觀眾提前搶下的——后面還得繼續漲。不得不說,上海人有福氣,碰上這樣的文化盛事,想不羨慕都難。
要說《千與千尋》有多受歡迎,其實不用太多解釋。不管是小時候看動畫被治愈的小朋友,還是長大后在故事里找到勇氣的大人,心里多少都留著一塊“千尋”的位置。這次主辦方還開了個“千尋信箱”,讓觀眾寫自己“失去和找回”的故事。后臺很快被各種走心留言塞滿,有寫童年回憶的,有講家人和解的,也有說在千尋的故事里看見自己的。說白了,這部劇就是能把大家的心串起來。
說到主角橋本環奈,不得不多提一句。7月8號的發布會現場,她笑得特別開心,直說“能把《千與千尋》帶到中國,太開心啦!”還特別感謝中國觀眾的喜歡。
她自己演千尋都演了一百多場了,說每一次都像是在和角色一塊成長。這種話不是場面話,她那種高興勁,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要我說,真心歡迎橋本環奈以后多來中國,常來上海和大家見面,畢竟這氣氛,這觀眾,誰來了都舍不得走。
其實不少人一開始也好奇,這么夢幻的動畫,能不能在現實舞臺上搞出來?導演約翰·凱爾德直接上人偶、機關、燈光三件套,把無臉男、白龍全都“復活”到了劇場里。演員一邊演一邊和“偶”互動,難度不小,但效果確實驚艷。橋本環奈也說,希望中國觀眾能在劇場里感受到這份溫暖和活力。不得不承認,現場的那種氛圍,真和在家看片完全不是一個感覺。
為啥偏偏選上海開演,這其實也不難理解。上海的劇場設施、觀眾水平、文化氛圍,樣樣都在點子上。舞臺劇對場地和技術要求高,裝臺都得日本人飛過來盯著。說白了,上海就是有那個實力和底氣,辦這種大場面一點都不怵。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會為一場戲專門跑一趟上海,這種“為戲奔赴一座城”的生活方式,在全國估計也就上海能玩得這么花。
說到這兒,忍不住插一句冷知識:日本人其實比我們還會夸上海。別看“魔都”現在成了網絡流行語,其實最早是日本人發明的。
1923年,日本作家村松梢風寫了一本叫《魔都》的書,里面說自己一開始很憧憬上海的繁華,住久了又覺得這城市背后有點魔性,但最后還是沉迷得“欲罷不能”。現在日本游客提起上海,嘴上不說“上海”,而是說“魔都”,這詞反倒回流成了中國年輕人的口頭禪。
而且日本人對上海的喜歡,是發自骨子里的。不光是吃小籠包、生煎包、紅燒肉,大閘蟹還叫“上海蟹”;景點除了外灘、南京路、東方明珠塔,還喜歡去魯迅公園、朱家角這些小眾地兒,連地鐵票3塊起步都覺得便宜。
跟北京一比,日本人普遍更喜歡上海,不僅因為上海歷史上和日本有很深的淵源(最早的中日友好城市就是上海和橫濱),也因為這里氣氛輕松、環境熟悉,飛過來兩個多小時,說中文都能通,氣候也合拍。
2025年五一黃金周日本人選擇上海的增加2.6倍
你看,很多日企中國總部都放在上海,來工作、旅游、留學的日本人也多,一來二去,社區、活動、節目都活躍得很。日本的明星、演唱會、電影節、舞臺劇,只要涉及中國內地,基本上第一選擇就是上海。
MUJI開中國第一家店選在上海,濱崎步第一次亞洲巡演內地唯一一站也是上海,日本電影周、各類主創見面會……上海儼然成了日本人在中國最熟悉、最有歸屬感的城市。
其實想想也不難理解,就像美國人講紐約,澳洲人說悉尼,加拿大人愛多倫多一樣。上海發展早、環境友好、城市氣質包容又國際化,誰來了都容易喜歡。羨慕上海人,這話一點都不假。
碰上《千與千尋》這樣的世界級大IP來演出,有的人專門坐高鐵、買機票,也要跑來上海看一場現場,這感覺絕對是別的地方比不了的。
所以啊,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千與千尋”,有遺憾也有希望。這次上海用42場大戲,把宮崎駿的童話和日本的匠心,實打實帶到中國觀眾身邊。羨慕上海人,這種好戲隨時能看;也歡迎橋本環奈以后多來中國、常來上海,和大家一起享受這些溫暖的時刻。這不只是一場演出,更像是一場屬于所有普通人的盛會——誰說童話只屬于小孩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