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新華社看到一個視頻,只有短短幾十秒,卻讓我看到深思。
有人給小黃瓜綁了根繩子,本意是引導黃瓜,按照他的設(shè)想生長。
隔了幾天,那人卻發(fā)現(xiàn)黃瓜竟然畸形了:繩子勒進了瓜身,簡直要把黃瓜攔腰截斷。
看似寬松的繩子,竟隨著黃瓜的成長,成了其致命的枷鎖。
有網(wǎng)友看完視頻感慨道:“句句不提孩子,句句都是孩子。”
這段視頻,直接戳破了當下教育最大的真相。
現(xiàn)實中,每個孩子都像那根黃瓜,而父母就是繩子。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總喜歡用自己的意愿去管束孩子,把孩子捆綁在自己定下的條條框框之中。
但過多的約束,并不會讓孩子健康成長,反而會催生出一個內(nèi)心畸形的孩子。
1
先前看過的電視劇《熟年》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極其深刻:
張春梅一向引以為傲的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
可剛上大學沒多久,兒子就被老師投訴頻繁曠課,掛科太多,甚至要被開除學籍。
她氣不過說了兒子兩句,兒子卻直言自己“受夠了”,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了。
張春梅心碎不已,她實在不能理解,自己這些年為了兒子身心俱疲,為什么到頭來兒子卻把她當成仇人。
其實答案就藏著兒子這些年的成長經(jīng)歷里。
在兒子過去的18年里,報哪個補習班,上哪所學校,讀哪個專業(yè),全由她一手操控。
不管兒子提出什么懇求,她想都不想,一律拒絕。
就連跟兒子來往密切的同學,都會被她審查清楚。
正是她密不透風的控制,兒子的整個童年都是灰色的,沒有玩伴,也沒有快樂。
所以當兒子上了大學,逃離她的掌控后,便開始徹底墮落:逃課、蹦迪、掛科……
張春梅的一系列行為,就是心理學上典型的“專斷性教養(yǎng)方式”:拒絕+控制。
采用這種教育方式的父母只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從不在意孩子的需求和意愿。
他們的一舉一動,看似是為孩子好,其實只會給孩子套上禁錮的枷鎖。
當孩子的靈魂不自由,他會變得痛苦不堪,以致于只想叛逃。
所以如果父母總想操控孩子的人生,一定會把孩子的人生塑造成一場悲劇。
2
心理醫(yī)生徐通講過一個女孩的故事。
她從小到大都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休息日,別的小孩整天瘋玩,她卻在家學習讀書;
青春期,別的孩子叛逆、跟父母頂嘴是家常便飯,而她從來沒對媽媽說過半個“不”字;
等到高中時,她的成績更是常年霸占年級榜首。
在所有人眼中,她已然是985名校的高材生。
但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她卻連高考都沒有參加。
因為女孩高三時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一度有過自殺行為。
在徐通的深入溝通中,這才知道抑郁的源頭在女孩的媽媽。
她的媽媽控制欲非常強,要求女孩事事都言聽計從。
女孩稍有違逆,媽媽便哭著說“養(yǎng)她多么辛苦”“為了她犧牲了自己”。
在媽媽以愛為名的精神絞索下,女孩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患上了抑郁癥。
說完這個案例,徐通嘆了口氣道:我勸家長們,千萬別強行干涉孩子的人生。
父母的愛,若是帶著強烈的束縛,孩子感受到的,只會是沉重的負擔。
像這樣下去,孩子要么在沉默中抑郁,要么是沉默中爆發(fā)。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王德峰也曾講過自己的兒子。
當年,復旦有教職工子女培養(yǎng)政策:只要小孩高考達上一本線,就能直接被復旦錄取。
所以在他兒子出生那一刻起,王德峰就規(guī)劃好了他的一生:
上上海最好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
再稍微努努力,就能考取復旦,接受自己的衣缽傳承。
但向來聽話乖巧的兒子,卻在高中時變得十分叛逆。兒子不僅偷偷摸摸談戀愛,還在高考前夕,因為失戀醉酒而名落孫山。
得知真相后,王德峰沒有怪罪兒子,而是自我反思:
是我莫名其妙地把我的價值觀念強加在兒子身上。
面對高考的失利,他沒有強求兒子復讀,而是選擇支持兒子的一切決定。
從此,兒子偏離了他設(shè)計的道路。
如今,多年過去了,他的兒子照樣生活得很快樂,也擁有了一個很幸福的家庭。
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孩子成績再好,身心不健康,又有何用?
就像周國平說的,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善良、豐富、高貴的人。
在這個雞娃盛行的時代,請父母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守護好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便孩子未來不能成才,也一定能過得幸福、踏實、快樂。
3
兒童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把家長分為“園丁”和“木匠”兩類。
園丁父母,順應孩子的天性,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松弛的環(huán)境,讓他們自由成長。
木匠父母,則以自己的標準和要求為重,嚴格要求孩子在點點滴滴上都精準無誤。
然而,第二種養(yǎng)育方式,只會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壓力,也會父母自己也變得疲憊不堪。
好的父母,都是園丁。
他們只提供孩子自由生長的土壤。
然后尊重孩子的選擇,讓花成花,讓樹成樹。
講兩個名人的故事。
一個是林徽因。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都是建筑學大師。
于是在兒子梁從誡很小的時候,她便帶著他到處參觀古建筑培養(yǎng)興趣。
在兒子學習上,她也不遺余力,多年來手把手教學。
誰料想,兒子卻在高考試卷上,寫下的一行小字:我不喜歡建筑,我熱愛歷史。
林徽因知曉此事后,沒有批評兒子,而是鼓勵他投身于史學界。
最終,梁從誡成為了一名知名的歷史學者。
再說另一個人,楊振寧。
楊振寧作為當代最杰出的物理學家,他并沒有要求子女必須走學術(shù)道路。
而是采用了“放手但不放任”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子女的自主權(quán)。
楊家的孩子,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由自己做決定:
長子楊光諾對物理一點都不感興趣,他很喜歡計算機,楊振寧完全理解并尊重兒子的選擇。
次子楊光宇更加“離經(jīng)叛道”:
他先是沉迷于化學,后來突然又迷上了天文學,干脆舍棄了化學老本行,改投到天文學的懷抱,搖身一變成了天文學家。
小女兒楊又禮,則是喜歡醫(yī)學,最后成為了一名無國界醫(yī)生。
也正是楊振寧的尊重與放手,三個子女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聽說過一句話: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孩子的出路,永遠不只有父母安排的那一條。
所以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與其約束,不如放手;與其阻撓,不如支持。
當你能夠做到不控制、不改造,孩子自然能按自己的最好的方式發(fā)芽、成長、綻放。
白巖松曾說過:
“我認為中國教育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不是怎么教育孩子,而是怎么當父母。”
把孩子當成附屬品,要求他言聽計從,注定養(yǎng)出一個畸形的孩子。
而真正有智慧的父母,從來不會把孩子圈在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中。
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上帝早已為每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枝。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的樹枝,讓他自己找到人生的支撐。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