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訊(通訊員 余燁) 為深入調研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特色產業發展路徑,7月7日,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一行9人赴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圍繞"栗鏈生態·鄉興共富"主題,對當地板栗產業的生態振興實踐與共同富裕模式進行了深度調研。
一、走進"中國板栗之鄉",探尋千年產業的現代轉型
羅田縣素有"中國板栗之鄉"的美譽,板栗種植歷史超千年,現有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量超5萬噸,綜合產值達20億元。調研首日,隊員們來到羅田縣大河岸鎮,實地考察標準化板栗種植基地。
圖為隊員們參觀種植基地。余燁 供圖
"我們采用'林下經濟'模式,板栗樹下套種黃精、茯苓等中藥材,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減少了病蟲害。"基地負責人介紹。隊員們觀察到,當地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等綠色技術,土壤質量顯著改善,生態系統更加穩定。
在羅田縣板栗產業示范園,隊員們參觀了從種植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除了傳統的糖炒栗子,我們還開發了板栗粉、板栗酒、板栗糕點等20多種深加工產品,并通過電商直播拓寬銷路。"產業園負責人表示。數據顯示,羅田板栗電商銷售額占比已達35%,帶動了數百名年輕人返鄉創業。
圖為隊員參觀板栗種植林。張曉曼 供圖
二、生態與產業共融,探索綠色發展新路徑
"羅田板栗產業的最大特色,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志愿服務隊隊長周津在調研中總結。當地推行"板栗殼-食用菌培養基-有機肥"循環利用模式,使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率超90%。
在九資河鎮,隊員們走訪了"板栗+旅游"示范村。村民介紹:"我們打造了板栗主題公園、農家樂、采摘體驗等項目,游客既能品嘗美食,又能感受生態農業的魅力。"這種"三產融合"模式,使村民年均增收1.2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長15萬元。
三、"公司+合作社+農戶",共富機制惠及千家萬戶
共同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目標。在鳳山鎮,隊員們與當地合作社、農戶座談,深入了解"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龍頭企業保底收購,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我們只管種好板栗,不愁銷路!"農戶王大媽笑著說。調研發現,該模式通過訂單農業、土地入股、勞務合作等方式,讓5000多戶農民穩定增收,并吸引2000余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有效緩解了農村"空心化"問題。
圖為隊員對村民調研。吳靜 供圖
四、總結與展望:科技賦能、品牌升級,助力鄉村振興
調研結束后,隊員們與羅田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等部門開展座談,就產業面臨的挑戰展開討論。"目前,高端產品開發不足、品牌影響力有限仍是短板。"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坦言。
"這次調研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特色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隊員們感慨道。未來,"志遠"志愿服務隊將持續關注羅田板栗產業發展,為探索生態振興與共同富裕路徑貢獻青年智慧。
通訊員 余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