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至25日,豫北醫學院仁智書院“救”在身邊應急救護培訓專項實踐團15名學生,走進鄭州市鄭東新區白沙村,開展了為期7天的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的實踐。此次社會實踐以“學思踐悟新思想,護佑生命‘救’同行”為主題,通過理論講解、現場演示、實操訓練等形式,為當地村民送去了專業的急救技能培訓,填補了鄉村急救知識普及的空白。
“大媽,您知道心臟驟停黃金搶救時間是多久嗎?”“小朋友,如果吃東西被卡住了,該怎么自救呢?”實踐團成員們走村入戶時發現,白沙村中,老年人和兒童占比較大,多數村民缺乏基本急救知識,面對突發狀況時往往手足無措。“有次鄰居大爺突然暈倒,我們只能等著救護車來,現在想想真耽誤事。”村民王阿姨的話道出了鄉村急救的現實困境。
團隊負責人韓振坤介紹,團隊成員大多來自醫學相關專業,在前期調研中了解到,農村地區因急救知識匱乏導致的悲劇時有發生,而現有醫療資源難以覆蓋急救知識普及的需求。“我們選擇將白沙村作為實踐地,正是看中了這里的迫切需求,希望用專業所學為鄉親們筑起一道生命防線。”
針對這一現狀,實踐團精心設計了培訓方案。實踐前期,團隊與白沙村村委會緊密合作,通過張貼海報、發放傳單等方式進行預熱宣傳,并挨家挨戶統計參與培訓的村民信息。“村里聽說有大學生來教急救,好多人都提前來村委會打聽時間。”村委會表示,村民們對這種“家門口的急救課堂”充滿期待。
6月18日上午,在白沙村文化實踐中心,實踐團舉行了簡短的啟動儀式。隨后,一場別開生面的急救知識講座拉開了此次實踐序幕。團隊成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真實案例,詳細講解了心臟驟停的識別、心肺復蘇的原理以及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適用場景。“原來胸外按壓要按到5厘米深,每分鐘至少100次!”村民張大叔一邊記筆記一邊感慨,“這些知識太實用了,以前看電視都沒記住。”
理論講解后,實踐團搬出了模擬人道具,進行心肺復蘇的現場演示。“掌根重疊,手指上翹,用身體重量下壓……”成員一邊演示一邊分解動作,確保每個細節都清晰可見。演示結束后,村民們爭先恐后地上前嘗試。村民們在成員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套心肺復蘇操作。
為了讓更多村民掌握技能,實踐團在村里設置了多個實操訓練點。每天清晨,團隊成員都會帶著模擬人來到廣場、超市門口等人員密集處,邀請村民參與訓練。“阿姨,您按壓的位置稍微偏了一點,應該在兩乳頭連線中點。”成員們跪在地上,手把手糾正不標準的動作。這種“一對一”指導的方式,讓村民們很快消除了緊張感,逐漸掌握了操作要領。
在6月24日的考核環節中,共有87位村民順利通過了急救技能測試,其中年齡最大的參與者達78歲。“看到大家從一開始的手足無措到現在能獨立完成操作,我們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團隊成員們感慨。
對實踐團隊成員而言,這次社會實踐也是一次難得的成長契機。“在和村民溝通時,我學會了用更通俗的語言表達專業知識。”負責宣傳工作的成員說到,起初擔心村民聽不懂醫學術語,但通過反復琢磨,逐漸找到了“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有位大爺記不住按壓頻率,我就告訴他‘就像跟著《小蘋果》的節奏按壓’,結果他一下子就記住了。”
6月25日下午,實踐團成員們收拾好物資準備返程,不少村民說到此次宣傳的意義非常大,希望我們之后還能繼續宣傳醫學知識。看著村民們手中緊握的急救知識手冊,成員們深深感受到,這次實踐不僅傳播了急救技能,更在鄉村與高校之間架起了一座溫暖的橋梁。
當青春遇見鄉村,當醫學知識融入鄉土生活,這場關于生命的接力賽,正在中原大地上續寫新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