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村學生而言,暑期不僅是“放松的季節”,也是“風險的潛伏期”。溺水、觸電、交通事故等各種意外傷害事件極容易發生。當前農村救援存在響應遲滯、設備不足、聯動低效等問題,亟須建立并完善一套高效、閉環的應急響應機制。
預案要做“實”。村鎮兩級均應完善針對學生的防溺水、交通事故等應急預案,明確從第一時間報警、初期應急處置、專業力量救援到醫療救治的完整鏈條。鎮村還應對接派出所和周邊專業救援力量,組建應急救援隊,同衛生院成立救護小組,開通醫療綠色通道,確保每個環節責任清晰、操作規范。
聯動要做“快”。屬地應做好智能聯防聯控,通過微信群、廣播實時發布安全預警信息。推廣“強制報告制度”,明確要求村鎮兩級干部、網格員、巡河員等,采取“線上視頻巡查+線下實地巡邏”相結合的方式,一旦發現未成年人處于危險境地(如獨自戲水、違規騎行、進入危房等),必須立即上報。
此外,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的村鎮,還須標配基礎急救設施(如急救箱),組織托管教師及志愿者接受基礎急救技能培訓,讓安全保障從“被動防御”變為“主動護航”。
長期以來,農村孩子“在摔打中長大”的觀念,讓一些意外傷害被片面視作“成長的代價”。建立閉環應急響應機制,是要打破這種對安全隱患的慣性,讓鄉村娃擁抱屬于他們的夏日時光。
(作者系本報記者)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5日 第02版
作者:王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