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特約通訊員 白菲斐
通訊員 蔡建偉 尚進 張樂昕
五年前的夏天,一位外地客商乘坐高鐵抵達湖北襄陽,出租車駛過建設中的東津新區時,“的姐”一句樸實的“襄陽是個好地方”,讓他心頭一熱。一周后,湖北鵬展顯示科技有限公司項目團隊出現在東津新區招商辦,一番考察后,一個總投資5億元的項目就此敲定。如今,這個因“的姐”一句話結緣的項目,年產值已突破14億元。
襄陽古城(邵本剛 攝)
從5億到14億的跨越,不僅是一個企業的成長,更藏著襄陽這座城市的發展密碼——那些看似平凡的普通人,正用熱情與堅守,成為城市最亮眼的“新名片”。他們可能是暖心的公交司機、熱心的外賣小哥,也可能是返鄉創業的女博士、到襄陽發展的科技工作者……這些“素人代言人”,正用各自的方式為這座城市書寫新的故事。
公交頭班車“提前10分鐘”的秘密
“您好!歡迎乘坐!”7月8日早上5:50,40歲的孟嬌駕駛23路公交車穩穩地停靠在襄陽東津新區漢水小學公交站臺。頭班車的發車時間為6:00,而孟嬌卻提前了十分鐘到崗,這背后,藏著一個溫暖的故事。
公交司機孟嬌
幾年前,孟嬌發現,每周二、周五,一位老人就會推著輪椅上的老伴,趕到漢水小學公交站臺頭班車上車,然后到襄陽市中心醫院北院區下車。經詢問得知,80多歲的梁光武老人,需每周兩次到醫院透析。而孟嬌也會默默地在這兩天提前10分鐘進站,主動幫老人搬上(搬下)輪椅。后來,這條線路上的其他司機,也會不約而同地在周二、周五早上提前進站,幫助老兩口,直到現在,這成了23路車公交司機共同的秘密。
殘疾女孩曉曼與孟嬌也有暖心相伴的故事。曉曼和殘疾人父親相依為命,每天,她都會在父親的陪伴下,乘坐23路公交車前往鐵路社區陽光家園學習,一來二去,孟嬌和小女孩漸漸熟悉起來。得知曉曼的家庭情況后,孟嬌經常會給她帶一些小零食,節假日,還會組織同事到曉曼家中看望,給他們帶些生活用品,幫父女倆整理家務,教曉曼做飯等。
“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出門真的不容易,我想盡力幫幫他們!”孟嬌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十幾年前,自己帶著中風的父親外出搭乘公交車,因為父親腿腳不便,上、下車時耽誤了很多時間,那位公交司機耐心幫忙,讓孟嬌十分感動。“通過這件事,我開起公交車時,也常常換位思考,主動伸出援手,幫助有需要的乘客。”
孟嬌說,和每一位乘客遇見都是緣分,自己很珍惜這份工作。“公交車司機作為城市的窗口行業,需要用心真誠地服務每一位乘客,為城市形象提升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在讀女博士把鄉愁裝進“面碗”里
一辣、二麻、三鮮,味道可口,回味悠長。在襄陽,提起襄陽牛肉面,不僅讓本地人舌尖泛起熟悉的滾燙,更讓無數游子激蕩起濃濃的“鄉愁”。如何把這份“鄉愁”變成“經濟引擎”,華中農業大學在讀女博士孫娟,給出了奮斗答卷。
今年37歲的孫娟是一位“農三代”,從外公那一輩開始做農業,到母親郭煥芝,再到孫娟這里,已經三代人了。因此,孫娟從小對農業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懷。2014年,她從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決定回到家鄉襄陽投身農業,想利用自身所學的電子商務專業,走一條創新的數字農業之路。
孫娟推介襄陽牛肉面
2019年,航天英雄聶海勝在太空喊話:“回到地球后,最想吃的還是我們襄陽的牛雜面”,深深打動了孫娟,做一碗承載鄉愁的牛肉面,開始在她心中發芽。經過走訪,孫娟了解到,傳統的襄陽牛肉面都是現煮、現撈,如何做出一款能夠即沖即食、營養健康的牛肉面?孫娟帶領團隊開始了研發之路。
傳統沖泡式方便面沖泡以后就會變得軟爛,沒有筋道,為了做出和早點攤上煮出來一樣口感的牛肉面,孫娟放棄了傳統沖泡式方便面的油炸工藝,采用了5道往復式蒸煮工藝,讓面餅更有筋道,口感更好,同時也留住了營養。為了讓面條更筋道、有嚼頭,孫娟特地選用了自家種植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為了解決“牛肉肉質很柴,容易碎爛”的問題,她邀請康師傅、今麥郎、白象等全國許多知名方便面專家前來指導,經過反復試驗,成功調制出鎖鮮的牛肉料包。
如今,孫娟所在的襄陽郭氏阜豐糧油科技有限公司已經引進了全國最先進的非油炸微膨化牛肉面面餅生產線,日產“郭姐農場襄陽牛肉面”45萬包,她還組建了電商團隊,年銷售襄陽牛肉面系列產品5000多萬元。除此之外,公司還承包了10萬畝高標準有機農田,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訂單式種植,帶動了當地1萬多農戶增產增收。
“襄陽對于牛肉面的發展,有行業標準,有產業規劃,有品牌推廣,有政策支持,我們充滿干勁!”孫娟揚起自信的笑容,“未來還打算在全國開200家‘郭姐農場襄陽牛肉面’加盟店,讓襄陽牛肉面走向全國。”
襄陽“全民代言人”刷新城市名片
“這一片好幾個小區,都把我設為‘常見人員’,刷臉就能進門,平均每天可以多送十來單!”7月8日,90后外賣小哥陳雪松手提2份美食,刷臉進入襄城區閘口社區美林麗舍小區,3分鐘就完成了兩單配送。
外賣小哥掃臉進門
去年12月,陳雪松在閘口某小區送外賣時遭遇“進門難”,耽誤了好幾分鐘還收獲了一個“差評”,和同行“吐槽”時,碰巧遇到閘口社區組織委員汪勇。汪勇便把幾位“外賣小哥”的困境反映給了閘口社區黨委書記陳志娟,陳志娟結合社區智慧管理平臺人臉識別系統,組織轄區業主幾經協商,決定將30余名經常出入社區的外賣小哥的個人信息錄入系統,7個居民小區可以刷臉進出,自此,陳雪松再也沒有因“延遲送單”被點“差評”。他笑著說,“我一個小小的訴求,都能快速得到回應,感覺每個普通人,在襄陽都能被看見,被重視。”
“襄陽的發展環境挺好的,人才新政很不錯,對科技和教育的規劃也很有前瞻性。”澳洲蒙納士大學博士李彬于2023年回到家鄉襄陽,加入湖北隆中實驗室從事車用光伏材料研發。經過與同事的通力協作,該實驗室與湖北文理學院、襄陽華智科技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推進的鈣鈦礦太陽電池產業化項目以1000萬元的轉化金額正在加緊落地。
李彬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決定回襄陽工作時,家人還疑惑,襄陽有你博士研究方向的產業嗎?“沒想到,我不僅在湖北隆中實驗室找了良好的科研環境和科研發展方向,還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李彬表示:“目前,鈣鈦礦太陽電池產業化項目總投資5億元,分兩期建設,我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陳郁婷在咖啡店忙碌(張倩龍 攝)
在襄城區閘口路新開的“李四狗”咖啡館內,臺灣姑娘陳郁婷正忙著制作“臺式冬瓜露咖啡”。自2024年與襄陽結緣后,愛好騎行的她被襄陽四季分明的氣候所吸引,選擇跨越海峽在襄陽創業。陳郁婷結合騎友們騎行前的激勵口號“Let's go!”,將自己的店面取諧音為“李四狗”,推行“咖啡+騎行”的跨界組合,并將臺灣的原料作為咖啡基底,復刻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受到了騎行愛好者的好評。“襄陽人都很熱情,也很友善,希望用自己的創業經歷,告訴更多臺灣青年,襄陽是一座值得扎根的‘寶藏之城’。”
襄陽護城河(邵本剛 攝)
從“的姐”的一句真心夸贊,到無數平凡人的默默付出,襄陽正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證明:當文明成為一種習慣,當熱情融入城市血脈,每個普通人都成了城市的“代言人”。而一座城市的發展,從來不是冰冷的數字堆砌,而是由無數溫暖的瞬間、堅定的腳步共同鑄就。這些平凡人拼出的“傳奇”,正是襄陽最動人的發展注腳。
(除署名外均由通訊員供圖)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