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日本一架服役40年的F-15J,真能單挑中國的新銳戰機?
這是美國軍事專家克里斯蒂安·奧爾在2023年寫的一篇文章,他的觀點是,日本的F-15J戰斗機雖然老了,但在面對中國空軍時,除了隱身的殲-20,其他戰機都不用太擔心。
他拿俄烏沖突舉例子,說俄羅斯戰機表現拉胯,而中國戰機很多是基于俄羅斯設計,可能也有類似毛病。不過,這話靠譜嗎?中國戰機這些年進步不小,技術早就不是俄羅斯的翻版了。
F-15J“鷹”,曾是日本空中榮耀的象征。自1981年起,它就是東亞天空中最頂尖的獵手之一,堪稱一代“空中貴族”。但榮耀,是要被時間兌現的。
如今的F-15J,已是位不折不扣的老將。近四十年的高強度服役,金屬疲勞早已不是新聞,零件在飛行中高頻脫落,甚至迫使日本在2021年放棄了對每一架抵近的飛機都“逢機必起”的攔截策略。這并非膽怯,而是肉眼可見的疲態。
這筆賬單,是歷史留給日本的“榮耀負債”。
而在海峽的另一邊,中國空軍的不少主力,如殲-11和殲-16,則背負著另一種“歷史遺產”。它們的身上,流淌著俄羅斯蘇霍伊戰機的血液。
這本是后發者的常態,但俄烏沖突中俄系戰機的糟糕表現,讓這種“師承”關系成了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將俄軍的拉胯表現直接投射到中國空軍身上,這種簡單類比雖有邏輯跳躍,卻也成了一種需要用實力去洗刷的“出身”烙印。
只是,討論F-15J能否對抗中國的非隱身戰機,本身就可能是一個被精心設置的議題。因為它巧妙地避開了房間里那頭最龐大、也最致命的大象——殲-20
這是無法用戰術、經驗或勇氣來彌補的代差。
當一架F-15J的雷達還在拼命掃描空域時,殲-20可能早已在它無法感知的角落,鎖定了它。這根本不是一場公平的決斗,更像是一場單方面的伏擊。隱身技術帶來的低可探測性,讓“發現即摧毀”的現代空戰法則,呈現出最殘酷的一面。
面對這頭隱形巨獸,F-15J幾乎毫無勝算。
日本對此心知肚明,他們的答案是采購超過百架的F-35隱身戰機。但這筆交易,更像是為未來買的一份保險。F-35的交付、整合與形成規模化戰斗力,都需要時間。
在眼下,這頭大象依然在房間里,沉重地踩在天平的一端。
即便我們暫時將殲-20放在一邊,聚焦于F-15J與中國四代半戰機(如殲-16、殲-10C)的對決,天平也遠非靜止。現代空戰的核心,是超視距的博弈。誰看得更遠,誰的“矛”更長,誰就掌握了生殺大權。
在這場對決中,中國的“矛”顯然更具威脅。其主力裝備的霹靂-15(PL-15)空空導彈,外界普遍認為射程超過200公里。而日本F-15J所依賴的,無論是美制AIM-120還是國產AAM-4B,射程都徘徊在100公里級別。
這意味著,在雙方飛行員還看不見彼此的遙遠天際,中國的戰機就能率先發起攻擊。這多出的一百公里,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當然,日本也在奮力磨礪自己的“”。為F-15J換裝先進的AN/APG-82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是其升級計劃的核心。西方的雷達技術在成熟度上仍有口碑。
中國的殲-16、殲-10C早已標配了國產AESA雷達源自蘇-27的殲-16,其內里早已被徹底“中國化”,從雷達航電到武器引擎,都已脫胎換骨,絕非俄軍老舊蘇-30的可比對象。
這場“銳眼”的比拼,雙方或許各有千秋,但中國已然抹平了曾經的巨大鴻溝。
任何一架戰機,都不是孤獨的獵手。它只是龐大作戰體系中的一個節點。真正決定其戰斗力的,是背后那張看不見的大網。日本的優勢,恰恰在于這張經營多年的“盟約之網”。
一架F-15J升空,它的眼睛不只是自己的雷達。它的背后,有E-767預警機提供的高空俯瞰視野,有陸基雷達站的持續追蹤,有海面上“宙斯盾”艦的情報共享,甚至還有來自美軍的實時數據鏈支持這個成熟、高效的網絡,能將一架老舊F-15J的效能放大數倍。
這是日本空自真正的底氣所在。
然而,認為中國還停留在單打獨斗的時代,則是致命的誤判。將俄軍在烏克蘭暴露出的體系混亂、協同失能等問題,直接套用在中國身上,無異于刻舟求劍。
今天的中國空軍,同樣在自己的大網中作戰。這張網由“空警”系列預警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無數無人機、地面雷達站共同編織而成。它或許年輕,但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熟和擴張。
這場較量,早已不是平臺的對撞,而是體系與體系的抗衡。
如果說以上都是靜態的實力切片,那么最后一個砝碼,則是動態的未來——一場關乎速度與規模的時間競賽。
日本正在一場“追趕與補強”的賽跑中。為部分F-15J的升級計劃,雖然能續命,但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長,首批完成要等到2030年左右
這像一場豪賭,賭對手的發展速度會慢下來等它。采購F-35、倍增國防預算、研發下一代戰機(F-X),每一步都透露出一種深刻的戰略焦慮。
而中國,則在以“迭代與增量”的模式,重塑著天平的平衡。
數量是冰冷的現實。僅殲-16一個型號的裝備量(超過200架),就已遠超日本計劃升級的F-15J與現役F-35的總和。這種被戲稱為“下餃子”的生產速度,正在快速地將質量差距轉化為壓倒性的數量優勢。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技術迭代沒有停步。殲-20在持續量產與改進,新型的殲-35也已浮出水面。中國不僅在補課,更在開創新的賽道。
所以,天平究竟傾向哪邊?
答案或許早已寫在了那些冰冷的生產數據、雷達屏幕上的光點,以及兩國戰略家面向未來的時間表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