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名木,歷經成百上千年,是自然界留下的珍貴遺產。保護古樹名木,成都如何行動?
記者從市公園城市局獲悉,目前,成都正以數字化手段為核心,構建古樹名木保護的“智慧屏障”,通過“信息化管理”“規劃避讓保護”“一樹一策”“一樹一檔”等手段,讓全市9452株古樹名木煥發“新生”。
在公園城市智慧云平臺上,記者看到,全市記錄在冊的每株古樹都有一張“電子身份證”,能夠清晰分辨古樹的坐標、樹齡、胸徑等基礎數據。“該平臺上,形成全市古樹名木‘數字地圖’,巡護員可以通過手機APP上傳巡查影像,系統自動生成帶編號的工單,從問題上報到復壯處置,全流程數據可追溯。”市公園城市局生態修復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過去巡護情況上報靠打電話、存文檔,調閱麻煩;現在點開智慧云平臺,每棵樹的資料一目了然。”市公園城市局生態修復處工作人員介紹,平臺已為古樹建立涵蓋救治方案、復壯全過程的電子檔案,相當于一份動態更新的“大病歷”。針對健康古樹,系統還定期記錄生長數據,形成“健康檔案”。
此外,在公園城市建設管理云平臺上,還部署了一百余個高清卡口,用于重點古樹名木或古樹群的24小時監控保護,對古樹名木的生境變化、長勢狀況等進行實時監測。
而古樹名木相對于年輕樹木,更容易出現健康問題。針對該項問題,成都在古樹分布區域配有專門的管護員、網格員等,對古樹名木進行日常巡查保護。
除日常巡護外,專業“體檢”也必不可少。由成都市植物園建立的“古樹醫生”團隊,為古樹名木的精準救護提供了科學依據,這支由生態學、植物保護等多領域專家組成的隊伍,十年來為5000多株古樹進行了“健康體檢”。
與此同時,成都采用“網格化”巡護排查、“全方位”健康體檢與“一對一”專家會診相結合的方式,從樹干增濕補水到根系透氣施肥,從防腐除菌到支撐加固,每項措施都基于精準診斷。近年來,重點救護古樹名木150余株,根據巡查反饋,這些經過復壯處理的樹木長勢恢復明顯。
同時,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始終面臨著一個關鍵課題:如何將保護樹木與城市發展之間做好平衡?
為此,成都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在城市建設施工中,成都將古樹名木納入前置保護的對象,通過調整控制性規劃、調整項目施工線路等方式,使身處建設項目中的古樹名木盡量少移栽甚至不移栽,能最大限度地對古樹名木的健康生長進行保護,也平衡了古樹保護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
其中,位于大熊貓國際旅游度假區內的紅豆古樹公園,通過調整控制性規劃,將原本城市建設用地中的5300平方米區域調整為綠地,作為4株古樹的保護范圍,并依托保護范圍建成了一個微型古樹公園,徹底改善紅豆古樹的生長環境。
據了解,過去五年,成都對近400株古樹實施了原地保護。在建筑施工、道路擴建等項目中,通過調整線路、優化施工方案,讓古樹“零移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攝影 魏捷儀
原標題:9452株古樹名木如何煥發“新生”?成都這樣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