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得好,還要志愿填得好,因為它極有可能會決定一個孩子一生的方向。
近日,江西老牌名校瑞昌一中卻因師生之間志愿填報意見不合,鬧得不歡而散。
起因是該中學今年有3位學生包攬了年級理科前三和文科第六名,但他們沒有遵從建議報考清華北大的冷門專業,而是選擇了自己心儀的華五院校熱門專業。
于是恨鐵不成鋼的班主任在群里發長篇“小作文”,痛斥孩子們白花了學校的培養費,踐踏了所有人的努力。一通宣泄之后直接揚言解散微信群。
(圖|網傳微信群聊記錄截圖)
這件事撕開了教育功利主義的遮羞布,但它也見證了新一代孩子在自己的人生大事上越來越來清醒的一面。
學霸是門面,清北成了KPI
2019年,由鄧超等明星主演的《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里,上演過相似一幕。
主角馬皓文的兒子馬飛成績全班倒數第一,慘遭學校開除,于是馬皓文用自己的方法教導兒子學習,教會他樹立遠大夢想。
最終,馬飛不僅成績優異,成為了那一屆最有希望沖擊狀元的人,還找到了自己的熱愛——當飛行員。
當年開除馬飛的教導主任此時也找到馬飛,只差跪下來說:“你可不可以放棄報考飛行員?因為只有你,才能替博喻學校重新實現往日的榮光。就算主任求你了...”
對于學生的決定,電影中的閆主任沒撕破臉,保留了教育者的體面。但卻也暴露了一個現實共性:學霸,某種程度成了學校裝點門面的工具。
清北錄取率早已經超越了教學成果指標,直接決定著一所學校的聲譽、資源分配、認可度,甚至政績。
如果一所中學連續多年沒有名校錄取,那么它就失去了搶奪優質生源的競爭力,陷入馬太效應“弱者愈弱”的深淵中。
清北率這塊金字招牌,甚至還會影響到地方教育撥款。
因為一所重點中學也代表著當地的教育實力,在“唯清北論”甚囂塵上之時,沒有培養出更多清北生,就證明該地的教育實力有限,資源縮減也會隨之而來。
AI生成
瑞昌一中擁有80多年歷史,在1981年被評為江西首批重點中學,有著“贛北名校、高考大戶”的美譽,多次蟬聯九江市高考綜合優勝單位。而這也是該校能砸100萬培養清北苗子的底氣。
為了確保帶出清北生,學校往往會推行長線計劃,正如瑞昌一中班主任的長文所言,學校從初升高開始就精準選擇種子選手,上上下下一路陪跑,從未停止追求清北的腳步。
在這場以清北為目標的馬拉松中,沒人敢松懈。
學校配置了經驗豐富且責任感極強的頂級師資,他們甚至不惜放棄本該休息的時間給種子選手針對性補習、輔導。
清北錄取,對于班主任而言,是數萬元的獎金以及“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職稱的誘惑。作為執行層,班主任必然也對尖子生給予特別關照。
一旦學生放棄清北,相當于學校所有的投資化為灰燼,定下的KPI完成不了,既會讓學校失去一次聲名遠揚的機會,同樣也會影響學校獲得更多資源的機會。
(圖|社媒上一位網友分享自己高中唯清北論很嚴重)
實際上,志愿填報的這類生意經,不只是在體制內常見,即便對體制外走海外留學的圈子里也十分常見。
部分中介機構會打著高額獎學金、服務費大折扣等旗號讓尖子生簽約,附加的條件是必須申請全部藤校等頂級大學。
一旦錄取,機構便可打造“藤校大滿貫”、“哈耶普斯麻全錄”等營銷神話,吸引更多父母掏錢。
在這場名校收割游戲中,孩子們成為明晃晃的商品,一面面光榮墻,機構順利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
瑞昌一中班主任的憤怒吶喊:“學校培養了你,你就要知恩圖報”,讓人不禁想反問:學生填志愿以自我為中心是自私,難道學校要名聲、老師要功績就不自私嗎?教育的目的,難道就是讓學生在人生大事的選擇上用犧牲自己的方式報恩嗎?
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很不容易,但學生并不是幫學校完成KPI的工具。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也應當為自己的未來籌謀、決定、負責。
圖源pexels
狀元宣傳退去,更隱秘的學霸綁架出現了
幾年前,公布高考狀元是例行操作,各個中學也會拉起巨型橫幅大肆宣傳。
后來在教育行政部門的明令禁止下,狀元的名字才從熱搜榜下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用盲盒生和屏蔽生來整治亂象。
然而江西瑞昌一中事件的曝光,卻讓我們意識到狀元們并未消失,只不過是換了馬甲,變成了更隱秘的存在。
這起事件發生后,各地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見聞。
一位網友稱,他們當年的高中尖子班的確享受了所有的資源傾斜和優待,但也承受了很多壓力。
高考那年,他們學校有兩位理科生考了710分以上,因為沒有報考清北,被班主任記恨了好多年。
為什么這么高的分數沒有報清北?原來當年是估分填志愿。不知道實際考分的孩子害怕報滑檔,走了最穩妥路線。
班主任眼瞅著到嘴的肉掉了,恨得牙癢癢,氣得失去理智。
另一位網友分享,他們當年還有年級主任跑到學生家里下跪,求著孩子去北大醫學部就讀。
孩子不喜歡該專業,死活不去,但這位老師鍥而不舍跑了七八次,最后硬是把這個孩子送進了北大。
瑞昌一中事件中最欣慰的是,父母始終與孩子站在一起,可能也提供了方向指導或是尊重他們的意愿,沒有被學校或班主任影響。
但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里,有很多孩子因為孤立無援,沒有父母撐腰,在老師的再三慫恿和逼迫下走上了自己不喜歡的路,后悔半輩子。
一位網友就講述了一個扎心的真事,他們學校一個女生高考600多分,班主任為了KPI,讓她去報北大護理專業。如今這位女孩一個人蝸居在北京,老老實實做了一名護理人員,過著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生活。
這個女生一直很后悔聽從了老師的決定,奈何父母沒有文化和見識,以為老師不會害孩子,但原本她可以有更好的出路。
瑞昌一中的事絕非孤例,這也不是針對某個班主任的個人行為,反而教育功利化痼疾的一次集中爆發,如今擺在了明面上,也是時候直面它了。
清北祛魅,正在悄悄上演著
7月7日瑞昌一中做出了官方回應,稱目前三名學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報了志愿,換而言之,他們放棄了清北,投向了夢想院校的懷抱。
(圖|瑞昌一中已對情況進行了詳細說明)
這3位學生棄清北不是個例,近些年涌現了好幾位對清北祛魅的高考學霸,他們要么遠走高飛,到香港博一個超級大熱門,要么盯著心儀國內院校的心儀專業。
去年一位深圳女孩,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篇《拒絕清北選擇港大,我后悔了嗎?》文章就引發了小面積的熱議。
該女孩高考696分,廣東省排前30名,收到清北招生官挖人的電話后,她既驚喜又糾結。
立志學醫的她,瞅準的就是港大、港中文和清北復交。
如今都滿足,一邊是5+3+規培的漫長培養周期,以及穩定的生活,另一邊是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陌生環境,到底怎么選?
幾經掙扎,繼承深圳愛闖文化的這位女孩最終與港大醫學院的內外全科醫學專業牽手。
就讀一年后,她反悔了嗎?
沒有!她認為幸好自己選了港大,這里會放任她在自由而多元的環境中探索,更提供了她光明的職業前景。
(圖源|小紅書)
香港大學的招牌不輸清北,尤其是今年在QS全球大學排名中,港大超越了清北,該校的內外全科醫學專業還是神科,每年招生人數屈指可數,能參與角逐的人均頂級選手。
因為學校在培養時注重理論與臨床實踐并重,再加上香港醫生社會地位高,學成之后,畢業生就是人生贏家。
根據香港教資會的數據顯示,港大畢業生以38.5萬港幣的年薪位居港八大的榜首。
如果學生選擇的又是醫科、牙科和護理科,起薪就有可能達到50.6萬港幣一年,三五年之后職級上升或是進入私立醫院,輕輕松松年薪百萬。
今年廣州執信中學高考屏蔽生楊同學在廣東省內也火出了圈。成績好、體藝強的她曾入選北京大學全球精英人才,但今年依然放棄了清北投來的橄欖枝,同樣選擇了港大的王牌牙醫專業。
據稱港大還闊綽得大手一揮,直接給了她130萬獎學金和30多萬生活費、總額近170萬港幣的超優厚待遇。
要知道現在非本地生就讀港大牙醫,一年學費就得21.8萬港幣,五六年結束,楊同學獲得的這筆錢,剛好覆蓋所有費用,全程不掏一分錢便能順利讀個香港本地狀元都在搶的神科。
(圖源|小紅書)
今年高考出分后,還有一位爆冷的超級大學霸——代易瓚,她憑借高考總分724分、數學滿分、語文140分的佳績榮登河南理科狀元的寶座。
就在全網都以為她會堅定選清北之時,據稱代易瓚轉身投入了國防科技大學的懷抱。
國防科技大學有軍中清華之稱,在航天、超算等領域實力強悍,承擔著破解卡脖子技術的國家使命,培養了一大批軍工人才。
許多能上清北的學霸因為家國情懷或是專業興趣,和代易瓚一樣,寧愿棄清北,也要投奔國防科技大學。
毫不夸張地說,這屆00后高考學霸們越來越“不聽話”,開始整頓高考志愿填報了!
(圖源|電視劇《小歡喜》)
年輕一代,走向清醒與務實
年輕一代打破固有認知,主動棄清北,這種看似“叛逆”之選,并不意味著清北文憑的貶值,而是年輕一代更清醒、更務實。
首先,新一代高考學霸對選專業,還是博學校,有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清北是教育標桿,中國頂尖學府的巔峰,它的名校光環依舊,可兩者雖強,但不代表它們所有專業都是王牌。
現在就業市場不景氣,對于務實的年輕一代而言,專業選擇或許比響當當的校名更重要。
以江西3位同學選擇華五院校為例,這些院校的發展勢頭絲毫不輸清北,甚至在部分領域,華五的名氣早就蓋過清北,更勝一籌。
(圖注:華五院校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和南京大學)
如果這三位學生的就業地錨定在長三角或是整個南方,華五憑借地緣優勢、產教融合以及區域雇主的忠誠度能反超清北,此時平臺差距就不值一提。
上海是金融、外資、高端制造業的中心,再加上國際化程度高,復旦和上海交大學生的實習機會秒殺清北。
在阿里、網易等科技巨頭盤踞的杭州,浙大的學生享受著得天獨厚的科技大廠給予的資源。
還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所在地的合肥,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可控核聚變的聚集地,擁有全國近三分之一的量子科技企業,產學研結合得十分緊密。
地域優勢讓華五在產業資源上碾壓清北,進而也影響到了學科布局。因為清北的學科設置相對更偏重于基礎學科,貼近產業需求的華五,整體而言在應用型學科上別具一格。
當高考學霸為專業實力而非清北光環買單時,恰恰證明著教育正走在回歸理性的路上。
這種理性回歸,本質上是新一代學霸們拋棄了對清北的單一崇拜,對成功有了多元的定義。
AI生成
上幾代人眼中,清北是萬能鑰匙,考上清北就能祖墳冒青煙,從此改寫家族命運。
現在大學生遍地開花,稀缺性降低,名校學歷加速貶值,“清北=光宗耀祖”的單一成功標準已是過去式,即便拿到清北的一紙文憑也不等于就是人生贏家。
這些年,我們看到清北畢業生中成為引領時代發展的先鋒人物、學術泰斗以及企業家大有人在,但也有無數在小鎮做題家、脫不下長衫的孔乙己的困境中高開低走的人。
對于后者,考上清北那一刻很可能就是他們人生巔峰。
新一代學霸敢于拋棄清北顯然是意識到,即便丟掉這頂皇冠,只要能與時代步伐一致,在自己喜歡的領域里深耕,也能闖出一片天地。
特別是江西瑞昌一中這3位孩子,在殘酷的就業形勢下,以就業為導向來定專業,而非死盯著清北牌的冷門學科,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他們的認知早已超越了所謂經驗豐富的老師。
他們跳出了校名的博弈,考慮興趣和職業生涯,提前布局黃金賽道,看似輸在了當下,卻贏在未來。
(圖|網友普遍認為在職場上能力大過名校學歷)
最后,從唯清北論到心儀院校專業為準,也是新一代學霸們對自我有了清醒的認知。
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敢于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拒絕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買單,反感被綁架,想要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能力。
《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問兒子馬飛,有沒有想過長大之后要干什么?馬飛脫口而出:“上清華北大呀!”
這句回答直擊要害,也是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高中生心中的答案。
但正如馬皓文對兒子馬飛所言:“清華北大只是一個過程,不是目的。”
當新一代學霸用腳投票,拒絕被清北綁架,這不是叛逆,這是進步。
而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正是讓孩子逐步看清自己,能獨立做出判斷,找到自己的方向嗎?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