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介紹了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采油工程新技術與新方法方面的主要進展,包括超深碳酸鹽巖油藏酸壓新技術、縫洞型油藏堵水新技術、縫洞型油藏流道調整改善水驅新技術、超深井人工舉升新技術、超稠油開采新理論與新技術、油田防腐新技術。
全球碳酸鹽巖地層中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是過去也是未來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領域。中國幾代油氣工作者經過漫長艱苦的探索與實踐,先后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的古老海相碳酸鹽巖層系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近年來,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日益進步,碳酸鹽巖油氣勘探開發逐步向深層(埋深為 4500~6000m)和超深層(埋深大于6000m)推進,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油氣資源,成為世界超深層領域油氣勘探開發最活躍的地區。
碳酸鹽巖油藏按儲集空間類型可分為孔隙型、裂縫-孔隙型和縫洞型三類。其中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儲集體異于砂巖油藏,多為溶洞-裂縫復雜組合體,尺度復雜多變,以溶洞和大型裂縫為主,溶洞規模較大且連通形式多樣,空間展布復雜,非均質性極強。另外,中國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埋藏較深,上覆地層組合多樣,地層條件苛刻,如塔河縫洞型油藏埋藏超深(井深大于5000m)、超高溫高壓(溫度高于125℃,壓 力大于60MPa),給縫洞型油藏采油工程帶來一系列難題,對儲集體超深、高溫、高鹽、高壓條件下的儲層改造、堵水、水驅流道調整、人工舉升、稠油開采、腐蝕防護等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目前,該類油藏國內外還沒有現成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可資借鑒,堪稱世界級難題。
酸蝕裂縫流動形態分析
(a)面積比0.12;(b)面積比0.26;(c)面積比0.52
粉煤灰(a)、輕質碳酸鈣(b)、微硅粉(c)、瀝青粉(d)、硫酸鋇(e)密度調整試驗
塔河稠油地面改質工藝流程示意圖
面對如此復雜的開發對象,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的石油科技人員經過長期攻堅克難、大膽創新,立足于塔里木盆地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采油工程技術實踐,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為此,本書匯集了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采油工程新工藝技術方面的主要進展,是一部系統闡述深層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采油工程技術的專著,其中全面介紹了各種采油工程新技術的思路、工藝設計、礦場應用,并在理論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在技術方法上力求創新。本書對從事超深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采油工程技術研究人員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對油田開發礦場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創新技術成果
創新形成了縫洞型油藏酸壓新技術。
01
創新形成了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堵水新技術。
02
創新形成了縫洞型油藏流道調整改善水驅新技術。
03
發展形成了超深層油藏人工舉升技術。
04
發展形成了超稠油開采新理論與新技術。
0505
本文摘編自《超深縫洞型碳酸鹽巖油藏采油工程新技術與新方法》(趙海洋 秦飛 等 著.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5.7)一書“前言”,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地球為你而轉!
歡迎關注:賽杰奧(sci_geo)
科學出版社地球科學訂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