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蘇超冠軍城市將獲得“全省地圖logo調大三個字號”的終極特權。
文|劉瀏
7月6日,淮安主場迎來了一場備受矚目的蘇超聯賽。經過一場暴雨洗禮,場地上的草皮在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濕滑,反射出刺眼的光芒。這場比賽的主角是常州隊,一支由快遞員、銀行職員和體育老師組成的“草根天團”。他們在第六輪比賽中頑強拼搏,最終以0-0逼平了實力強勁的淮安隊,成功終結了此前五連敗且零進球的尷尬紀錄,艱難地拼下了隊史第一個積分。
比賽的高潮出現在第87分鐘。當時,常州隊左路發起進攻,一記精準的傳中直奔球門而去。淮安隊門將出擊失誤,皮球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墜入網窩。然而,主裁判的哨聲無情地打破了這份喜悅:常州球員犯規在先,進球無效。常州隊就這樣錯失了隊史首球。知名解說黃健翔也為常州隊打抱不平,直言:“這球百分百有效!”賽后,“常州進球無效”沖上了熱搜。不過,也有網友調侃說,雖然常州隊沒有取得首勝,但至少保住了“筆畫”。
一直穩居倒數第一的常州隊被網友調侃:首敗后“常州”變“吊州”,三連敗后成“巾州”,五連敗后只剩光禿禿的“丨州”。然而,正是這樣的調侃,讓蘇超聯賽充滿了煙火氣和歡樂。這場比賽也成為了蘇超聯賽中的一道獨特風景,一場全民參與的幽默狂歡派對仍在火熱進行中。
歷史梗、美食梗、城市梗 蘇超——幽默與狂歡的派對
蘇超聯賽的“梗”看似火藥味十足,但其實蘊含著各個參賽城市的歷史、飲食文化和市井智慧。它讓“江蘇十三太保”多年的恩怨在足球場上以最激情的方式展現出來,而每一個看似火藥味十足的“梗”,其實都是對城市歷史、飲食文化和市井氣息的獨特表達。
首先是歷史和古代傳說的“梗”。其中最出圈的當屬“沒有假球,全是世仇”。這句話直白地指出了各個城市的歷史“恩怨”。比如徐州與宿遷的“楚漢爭霸”,漢高祖劉邦出生于徐州沛縣,而西楚霸王項羽的老家則在宿遷,兩位歷史人物的宿命對決一直延續到了足球場上。
再比如淮安與南京的比賽,賽前南京球迷調侃說:“這球要是進了,我直接喊你齊天大圣。”盡管《西游記》原著中孫悟空的文學籍貫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主流觀點認為是江蘇連云港的云臺山,但因為《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淮安文旅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比賽中,南京隊滕帥一記頭球破門,但三分鐘后淮安隊快速反擊扳平比分,球迷們戲稱“大圣顯靈”,讓連云港“哭暈”。
其次,江蘇的飲食文化也被提煉成最具煙火氣的“味覺對抗”,餐桌風味直接轉化為賽場“名梗”。南京對陣無錫的比賽被稱為“鹽水鴨大戰水蜜桃”,球迷們賽前還約定:“輸了水蜜桃加鹽,贏了鹽水鴨加糖”,用味覺懲罰來定義勝負。淮安與揚州的對決更是“淮揚菜正統之爭”,作為淮揚菜兩大代表城市,球場上的勝負被調侃為“廚王爭霸賽”。
最后,城市之間的互嘲和自嘲才是“熱梗”的聚集地。蘇州官方的“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早已為賽事氛圍定下基調,可謂是“十三太保誰也不服誰”。南通和南京的“真南哥之爭”,南通挑戰省會南京的地位,宣言“建筑鐵軍碾壓你”,南京則回懟“GDP還沒我零頭”。
“太湖三傻”稱號則是蘇州、無錫、常州三座城市之間的互相嘲諷。作為江蘇GDP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的城市,這三隊因賽事頻頻爆冷,被嘲從“太湖三霸”跌落。除了經濟之外,江蘇的教育競爭也十分激烈,即便南通隊已經取得五連勝領跑積分榜,也逃不過網友的調侃:“贏了球還要回去刷題”。
近日,一張網傳的2025年蘇超聯賽冠軍獎勵方案再次點燃了江蘇十三座城市網友和球迷的激情。與其他聯賽比拼獎金數額不同,蘇超這邊可能要玩出新高度了——冠軍城市將獲得“全省地圖logo調大三個字號”的終極特權。
這意味著在未來一年,奪冠城市的名字將以與省會南京平起平坐的字號,在全省地圖上閃耀。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調侃:“江蘇人連地圖都要內卷,這波操作堪稱‘地理霸權’的終極形態!”也有網友“添油加醋”地表示,最后一名的城市會不會logo調小三個字號,常州隊已經開始瑟瑟發抖。
蘇超為什么這么有梗?
當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簡稱“蘇超”)單場上座率突破6萬大關,門票中簽率僅有3%,甚至低于卡塔爾世界杯,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逼近200億次時,這場業余足球賽事為何能引發如此火爆的“梗文化”浪潮?原因或許在于它將足球競技巧妙轉化為一場全民參與的地域文化表達實驗,通過戲謔與對抗,映射出當代社會深層的文化心理。
蘇超就像一臺地域文化的“編碼器”,將江蘇十三市的歷史淵源、飲食特色、經濟競爭轉化為極具傳播力的文化符號。例如,南京地鐵燈箱打出“蘇州=輸州”的標語,蘇州商圈大屏隨即以“一只鴨而已”回敬,這種看似火藥味十足的互懟,實則是基于文化認同的幽默對話。
當南通因足球戰績高呼“叫南哥”時,灌南、戴南、南長街等地紛紛加入“南哥”名號爭奪戰,甚至泰州戴南鎮以“不銹鋼第一鎮”的身份向萬億GDP城市叫板,這種在解構權威中釋放的小鎮自信,成為“梗文化”的重要素材。
蘇超“梗”的裂變式傳播依賴一套精密運轉的“造梗—擴圈—接梗”生態。民間創意是源頭活水:網友將南通四連勝比分3-1、2-0編排成“F-O-O-T-B-A-L-L”字母序列;泰州用染色松獅冒充熊貓的表情包自嘲“動物園沒熊貓”,這些用戶生成內容(UGC)如同毛細血管般滲透社交平臺,積累初始流量。新華社在報道常州隊時用空格代替“常”字,話題“新華社管常州叫空格州“沖上熱搜;常州文旅局接住“筆畫梗”制作連載動畫;南京和蘇州文旅部門互發消費券“隔空battle”。
真正讓蘇超“梗”超越娛樂層面的,是普通人的真實故事賦予的溫度。常州隊的球員由小學體育老師、銀行職員、備戰高考的學生組成。在暴雨中對陣南京的比賽中,射中門柱的瞬間,教練跪倒在泥濘中的身影,讓觀眾看到了自己“拼盡全力卻差一步”的人生縮影。東部戰區用《征戰鏖戰》視頻致敬常州隊,前世界杯教練米盧也點贊其精神——當草根奮斗成為共情載體時,勝負已不再重要。
最終,蘇超的“梗文化”揭示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深層需求: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渴望重新確認歸屬感。正如南京一位大爺感嘆:“以前跟年輕人聊江蘇文化,他們說太抽象,現在看球聊梗,孫子主動給我講‘蘇F=Football’,這才是活的文化。”當足球成為方言、飲食、歷史的展演場域,當每一個普通人都能通過玩梗參與城市敘事時,地域認同便從抽象概念變為可感可知的滾燙生活。
從燒烤店到支付寶 蘇超贊助商也超有梗
除了為蘇超賽事本身帶來超高熱度,“梗文化”還為江蘇各市的文旅產業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讓各支球隊獲得了企業和品牌的贊助支持。
在文旅領域,常州隊雖然遭遇連敗,但常州人卻將這一“困境”轉化為獨特的文旅密碼。恐龍園順勢推出“有龍則0(靈)”的創意應援,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徐州和宿遷的“楚漢爭霸”球賽,帶動了以“劉邦故里”和“項王故里”為主題的旅游線路,游客量環比增長了45%。揚州和鎮江的“早茶德比”則讓蟹黃湯包和水晶肴肉等特色美食成為球場外的焦點。這些文化梗從網絡虛擬空間延伸到實體經濟,形成了“賽場—餐桌—景點”的完整消費鏈條。
草根球隊的商業價值也在“梗文化”中得到了逆襲,彰顯了江蘇的經濟活力。常州隊雖然在積分榜上墊底,卻吸引了理想汽車贊助“常州造”L6 Pro作為獎品,小牛電動也提供了平衡車——這些正是常州“新能源之都”的產業名片。
一家個體燒烤店更是豪擲10萬元贊助費,其廣告牌與江蘇銀行并列,結果客流量大幅增長,城管還主動協助疏導交通。無錫與花唄合作推出的“無息(無錫)貸款”諧音梗營銷活動,閱讀量突破了500萬。
東哈東北街邊燒烤贊助蘇超
品牌商的創意營銷也為“梗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菜鳥因名字中有“菜”字被球隊婉拒,卻自嘲“秉持菜鳥之心,超越鴻鵠之志”,阿里系兄弟品牌也紛紛“補刀”:支付寶安慰“融不進的圈子別硬融”,花唄調侃“愛自有天意”。這場精心策劃的“悲情營銷”,讓菜鳥在沒有支付贊助費的情況下獲得了極高的品牌曝光度。安慕希在揚州隊輸球后請全市喝酸奶,江蘇銀行作為總冠名方股價上漲,800萬元的贊助費產生了8億元級別的傳播效果。
溫情時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對抗的尖銳性。南京球迷舉著“歡迎蘇州”的手牌,連云港向南通喊話“來喝一碗鮮湯”,常州為揚州游客免門票,三天內吸引了15萬人跨城消費。賽場上的“江蘇式和解”表明:梗文化的本質是差異中的認同,是“散裝”表象下的“整裝”內核。
淘寶、支付寶、花唄和余額寶分別贊助蘇超四隊
歸根結底,蘇超的“梗文化”揭示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深層需求: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們渴望重新確認歸屬感。蘇超的爆梗現象表明,在這個碎片化時代,最堅韌的文化紐帶并非宏大敘事,而是鹽水鴨與大閘蟹的互懟,是暴雨中三萬人齊唱《真心英雄》,是一個“常”字筆畫增減引發的全民共創。它讓文化認同在笑聲中落地生根,讓足球回歸生活的本質——一場充滿煙火氣的全民狂歡。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