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捉蟬忙
“滿”樹金蟬
收獲不小
童年的樂趣
夏天的夜晚,菏澤城區和鄉間的樹林里,熱鬧得跟趕集似的!手電筒光在樹葉間亂竄,人們提著工具,圍著樹干轉悠著摸“爬叉”、逮“知了猴”。金蟬營養豐富、風味獨特,是夏季餐桌上的“硬菜”,深受市民喜愛。
“以前摸‘爬叉’就圖個樂,現在可不一樣了,能掙錢!”金蟬養殖戶沈繼忠說,柳樹林里的“小爬叉”,如今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一元多一個,畝均效益近萬元,連蟬蛻都能賣錢。
7月8日,記者走進金蟬養殖基地,探訪夜間抓金蟬的熱鬧場景,聆聽養殖戶靠“小爬叉”發家的故事。
金蟬收獲期,養殖戶忙不停
夜幕降臨,位于魯西新區陳集鎮的魯菏金蟬養殖基地的樹林里熱鬧起來。
手電筒的光束在林間交織,從城區趕來的市民與附近村民提著水桶穿梭其間,歡聲笑語伴著此起彼伏的“快看,這里有好幾只”在夜色里蕩開。
基地主人沈繼忠站在林邊,望著人群里彎腰尋覓的身影,嘴角忍不住上揚:“這陣子天天這樣,抓金蟬比趕集還熱鬧。”
“快看這棵樹,根這兒剛爬上來一只!”市民王女士舉著手電筒照向樹干,一只金蟬正順著樹皮往上挪,六條小腿蹬得歡實。她邊說邊伸手輕輕捏住,放進水桶——桶底已有小半桶,金蟬們沾著泥土的殼還軟著。
沈繼忠走近,聽著大家的笑聲,思緒飄回七年前。
2018年,他在互聯網上刷到金蟬養殖的信息,想起自己打小愛摸“爬叉”,一咬牙和弟弟承包了50多畝林地。“第一年播蟬苗時,看著螞蟻大小的幼蟲鉆進土里,心里直打鼓——這能成嗎?”如今,基地已進入豐產期,從6月中旬起金蟬陸續出土,產量從每日幾千只漲到2萬只。
“每畝地平均能出8000只,晚上抓金蟬,白天數票子,累但踏實。”沈繼忠說。
說話間,又有人舉著金蟬湊過來:“沈老板,這只要不要?”沈繼忠擺擺手:“自己抓的隨便拿,賣的話按1.1元一個。”他透露,盡管金蟬價格從最初的幾毛錢漲到現在,市民嘗鮮的熱情卻只增不減,“每天抓的金蟬,早早就賣完了”。為了補足供應,他每年還往鄰近的安徽碭山、江蘇豐縣、河南周口等地跑,收購外地金蟬。
與此同時,魯西新區呂陵鎮周莊村的榮翔金蟬養殖場里,負責人桑俊榮正帶著工人“挑燈夜戰”。
10畝柳林在暮色中泛著青翠,樹根處,剛破土的金蟬正順著樹干往上爬。桑俊榮蹲在樹旁,借著手電光,指尖輕巧捏起一只——金蟬翅膀還沾著濕潤的泥土,六條小腿在掌心亂蹬。“每晚8點到12點是采收黃金期,蟬蛻后的銀蟬很鮮嫩。最忙時得雇6-7個人,從晚8點干到12點,一晚能抓3000-4000只。”桑俊榮拍了拍樹干,柳樹根系下,是密密麻麻的蟬洞。
去年,這片10畝柳林給桑俊榮帶來五六萬元的銷售額。
桑俊榮捏著剛抓的金蟬笑個不停:“別看這小東西不起眼,養好了真是‘金疙瘩’。”
重拾童年樂趣,親子共尋“樹上寶藏”
記者了解到,養殖基地不僅是金蟬的“產房”,更成了市民尋回童年記憶的樂園。
夜色初降,魯菏金蟬養殖基地的樹林里便熱鬧起來。市民段先生帶著妻子和女兒從城區趕來,小丫頭踮著腳尖,手電筒光在纏著膠帶的樹干上掃來掃去——這是沈繼忠教的小竅門:“金蟬爬到膠帶處會卡住,好抓。”
“爸爸快看!這兒有3只!”段先生的女兒歡呼著。膠帶處,3只金蟬正卡在樹干上的膠帶處,身上還沾著濕潤的泥土。段先生鼓勵女兒拿下來放進水桶,桶里已有小半桶。不到一小時,他們便摸了兩桶、近千只爬叉。“現在城市孩子很少有摸爬叉的經歷,帶她來體驗鄉村樂趣,成就感滿滿!”段先生笑道。
這樣的場景,在養殖基地里隨處可見。
孩子們舉著手電筒模仿大人,在樹干上尋找“停滯”的爬叉,每發現一只便興奮得跳起來;家長們跟在身后,或指導或拍照,笑聲混著蟬鳴在林間回蕩。沈繼忠站在林邊,望著這些“大孩子”“小孩子”,眼里滿是欣慰:“每年這時候都有大量市民前來,他們帶走爬叉,也帶走了兒時的快樂。”
“摸爬叉”是許多人難忘的童年記憶。
每年金蟬出土時節,鄉村的樹林、城市的公園,甚至道路兩旁的樹叢,都有人提著手電筒“尋寶”。但野生金蟬越來越少,常常兩小時下來收獲寥寥,家長和孩子都感覺不過癮。“最初我們不想對外開放,可打電話咨詢的市民太多了,都說想重溫兒時的樂趣,我們就開了這塊‘親子體驗區’,每人10元門票,不限時,市民可按需抓。”沈繼忠說,如今基地平均每天有五六十人前來,周末多時超過百人。
金蟬養殖成村民增收大產業
“金蟬的收獲很講時效,每晚8點到10點是采收黃金期,得巡兩遍。”沈繼忠說,第一遍捕捉金蟬,第二遍收集銀蟬——“有人愛金蟬的緊實口感,有人偏愛銀蟬的鮮嫩,得分開處理。”
捕捉后的金蟬被放入裝有地下水的盆中淘洗,既去泥又保鮮。“這樣處理后,金蟬能保持活力,第二天依然鮮活。”沈繼忠說,金蟬富含蛋白質和微量元素,市場需求旺盛,價格也逐年上漲。
如今,金蟬養殖已成為菏澤村民增收的一大產業。
除了林下養殖金蟬,近年來,蘆筍地里養殖金蟬的模式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村民想通過金蟬養殖在家門口增收。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單縣、曹縣、鄄城等縣區不少蘆筍種植戶已開始在地里養殖金蟬,實現了一塊土地兩份收入,效益可觀。
單縣郭村鎮張保樓行政村破樓角村村民朱之春,已是蘆筍地養金蟬的“帶頭人”。10年來,他從最初種幾畝發展到幾十畝,經多年摸索,逐漸掌握了平衡蘆筍與金蟬收益的規律。
金蟬養殖的火爆,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
沈繼忠的基地每年采收期會雇幾名工人,附近村民王鳳欽便是其中之一。“幾個小時掙三四十元,離家近,干活時能回味兒時摸‘爬叉’的樂趣,還有收入,是份不錯的工作。”她邊說邊用手電筒光在樹干上來回掃動。
隨著生活水平提升,金蟬作為高蛋白美食越來越受歡迎。沈繼忠透露,今年價格穩定在1.1元/個,本地產量已難滿足需求,他每年還得往附近縣區跑,收購外地金蟬補足供應。
養殖基地采用原生態模式,不施農藥的天然環境造就了金蟬的優良品質,形成了 “體驗+直銷”的多元銷售網絡:既供應批量采購商,又開設市民自采體驗區,社區團購訂單也日趨活躍。“老顧客帶新顧客”的復購模式成為主要銷售動力,穩定的客源得益于產品口碑。
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艷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