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山高,腳比路長’。科學高峰需要攀登者的毅力,創新之路期待開拓者的足跡。”日前,《上海科創教育經典導讀》第四季上線新一期,同濟大學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汪發武擔任導讀嘉賓,向青少年讀者推薦科普經典《地質之美》,破譯地球密碼。
節目里,一塊來自海拔4500米青藏高原的巖樣靜靜陳列,見證著科研薪火相傳的力量。汪發武通過三峽庫區防災、川藏科考等案例,展現中國科學家如何用科學與責任守護山河安瀾,詮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的使命擔當。
《地質之美:經典地貌》一書含300余幅野外風景照片,展示了地球上7種經典地貌,如山岳冰川地貌、河流與湖泊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風成地貌、紅層及丹霞地貌和火山地貌,普及地球科學知識,讓讀者欣賞自然之美的同時,認識經典地貌定義和成因,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較系統梳理總結。
“大家講小書”,邀院士為青少年通俗易懂解讀大千世界奧秘,普及科學家精神,該系列科創導讀節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指導,上海市科創教育指導委員會、上海師范大學、上海科技館聯合主辦。
談及選擇地質災害研究的初心,汪發武院士回憶1986年三峽畢業實習:“目睹滑坡災害的破壞力,更看到科技守護生命的力量。在壯麗山河間守護人民安全,是地質人獨有的幸福。”這份情懷已融入育人實踐。
作為同濟大學國豪精英班班主任,他將川藏科考案例植入《地球物理勘探原理》課程,帶領學生三年跨越11個省份考察地質災害現場。博士生張波在節目中展示青藏高原巖樣:“汪老師教會我們,科研價值要用大地丈量。”
回顧1985年長江三峽新灘滑坡預警細節——專業監測隊伍提前預判災害,創造人類首次精準預報大型滑坡的奇跡。汪發武談到,這一經驗正助推中國技術走向國際:今年4月舉辦的第一屆水庫全壽期地質災害防控國際學術論壇上,全球首個“水庫全壽期地質災害防控專業委員會”成立,標志著中國防災智慧納入國際標準體系。
針對全球變暖加劇災害的挑戰,主講嘉賓描繪未來圖景:“InSAR衛星技術可毫米級監測地表變形,智能預警APP將像天氣預報般普及。”結合2003年三峽蓄水期的顛覆性發現——水位下降竟會觸發滑坡運動。“真理常藏于反常細節”,他以“地質偵探”視角,鼓勵青少年培養科學觀察力,在書本閱讀與實地調查中增本領長見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