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7月6日,中國商務部對歐盟部分醫療器械產品啟動對等反制,此前歐盟剛限制中企參與其相關公共采購。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本應是雙方關系承前啟后的重要節點。外交部長王毅近期訪問歐盟總部及德、法等國,期間多次強調中歐應做世界的“穩定之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表態愿發展穩定、建設性的歐中關系。但中方專機尚未返程,歐委會就對華實施新制裁,限制中企參與歐洲醫療器械公共采購,這一轉變耐人尋味。
歐盟的限制措施依據《國際采購工具》,禁止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價值超500萬歐元的公共采購招標,期限長達5年。其理由是回應中國“歧視性采購政策”,稱這導致歐盟對華醫療器械貿易從2019年逆差13億歐元轉為2020年順差52億歐元。中國商務部多次通過雙邊對話表達磋商意愿,在善意遭無視后,于7月6日采取對等反制,明確針對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歐盟此舉并非偶然。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后,頻繁對全球主要貿易伙伴加征關稅,歐盟也在其列。美國“對等關稅”暫停期臨近結束時,財長貝森特還威脅若不達成協議,8月1日起加征更高關稅。歐盟對美市場高度依賴,10%的額外關稅已難承受,更別說50%的威脅。在與美談判關鍵期,歐盟想打“中國牌”向美展示價值,爭取談判籌碼,限制中企參與醫療器械公共采購便是表現。
可美國并未因歐盟“示好”而手軟,反而要求其作出更大讓步。美國看重的是歐盟長期對美貿易順差,想讓歐盟為關稅豁免付出更高代價。歐盟的“討好”成了一廂情愿,特朗普根本不領情。與此同時,歐盟與中國的貿易摩擦不止于醫療器械領域。去年,歐盟不顧中方反對,跟隨美國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中方當時就提醒勿損中歐合作大局。如今美國調轉槍頭收割盟友,歐盟嘗到苦果。
中歐汽車關稅談判(資料圖)
在紀念中歐建交50周年峰會上,歐盟還拒絕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要求推遲并讓中國承擔更多減排任務。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過去十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升至17.9%,碳排放強度下降超34%,中國始終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歐盟內部對中國態度存在分歧。匈牙利等國愿與中國發展關系,馮德萊恩卻頻頻對華強硬。這種分歧源于歐盟內部不自信,中國中產階層規模超歐盟人口總和,新質生產力日新月異,歐盟單一市場優勢不再,便以保護主義、防守姿態對華。
中歐經貿關系本有很強互補性和韌性。2024年,中歐貨物貿易額達7858億美元,新能源領域合作突出。2023年中國對歐盟綠地投資53億歐元,同比增長48%,2024年雙方雙向投資存量達2600億美元。德國作為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中德雙邊貿易額2018.8億美元,中國是德國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最大進口來源國,德國也是對華投資最多的歐盟國家及中企重要投資目的地。
特朗普(資料圖)
這些合作給雙方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可歐盟卻為討好美國損害對華關系。限制中企參與醫療器械采購,受傷的不僅是中國企業,歐盟企業損失更大。中國對醫療器械進口量大,是歐盟企業的重要市場,失去這個市場對它們而言得不償失,而中國出口歐盟的醫療器械份額很小,反制影響有限。馮德萊恩如今的抱怨,少了昔日傲慢。或許她已意識到,歐盟在中美之間耍小聰明,結果兩頭不討好。
既得罪中國,遭對等反制,又沒換來美國寬容,仍面臨關稅施壓。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全球化遭遇逆流。中歐作為世界兩大力量、經濟體,合作才是正道。中國正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能為歐洲帶來紅利。歐盟該認清形勢,摒棄短視,以誠意維護中歐關系,這才符合自身利益,也利于世界穩定與發展。否則,繼續在錯誤道路上走下去,只會付出更大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