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前言·】——》
晚清時期,西北地區亂成一鍋粥。
董福祥這個從土匪混到將軍的狠角色,在1895年西寧回亂中的做法卻讓人震驚—不講和、不招降,只有血和火的絕對鎮壓。
他帶著隊伍所到之處,無數平民遭殃,血流成河。
一個看似簡單的"平叛"行動,為啥變成了一場滅絕式的屠殺?董福祥為何選擇"趕盡殺絕"而不是“剿撫兼施”呢?
從馬賊到將軍
董福祥這個人可不是啥科班出身的軍人,他打小就是個地地道道的土匪頭子。
在清朝西北那片苦寒之地,這種半官半匪的角色特別常見。
董福祥年輕時就靠打家劫舍混飯吃,后來索性聚眾成了馬賊,在甘肅一帶稱王稱霸。
他的性格跟他的經歷有直接關系:狠辣、果斷、不拖泥帶水。
在那種你死我活的環境里混,講究的就是快刀斬亂麻。
董福祥不信任那套"招安""招撫"的玩意兒,在他看來,只有徹底消滅對手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后來遇上左宗棠西征,董福祥看準了時機,帶著自己的隊伍投奔了湘軍。
左宗棠也是個惜才的主,把董福祥的人馬編成了"董字三營"。
這一下,昔日的馬賊搖身一變成了朝廷的隊伍,有了官方身份。
但別以為董福祥就此變成了遵紀守法的好軍人。
從草莽出身的人帶出來的隊伍,骨子里還是那股子匪氣。他們打仗兇狠,平時也不把老百姓當回事。
董福祥自己就常說:"兵不血刃,不足以立威。"這種思想在后來的西寧回亂鎮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左宗棠離開西北后,董福祥的隊伍就更沒人管了。
他在甘肅一帶扎下了根,成了當地實界上的軍閥。這種根深蒂固的地位,也是他后來能夠隨心所欲處置回民叛亂的基礎。
河湟亂局
1895年初夏,西寧地區爆發了大規模回民起義,史稱"河湟事變"。
表面上看,這是回民教派之間的矛盾激化導致的,實際上背后有更復雜的原因。
當時西北地區剛剛遭遇了一場大旱災,糧食減產,民不聊生。
清政府又收取重稅,老百姓連飯都吃不上。
在這種情況下,回民內部新教派興起,與傳統教派產生矛盾。兩派信徒在西寧一帶爆發武裝沖突,局勢迅速失控。
更要命的是,這地方的民族關系本來就緊張。漢族、回族、藏族之間的土地糾紛由來已久。
回民在當地是少數群體,長期處于弱勢,積怨頗深。一旦有了爆發點,所有矛盾都一股腦兒涌了出來。
西寧知府見事態嚴重,趕緊向上級報告。
清廷派出總督陶模處理此事,但陶模覺得自己搞不定,就找來了在當地勢力強大的董福祥。
董福祥此時已經是甘肅地區的實際軍事掌控者,朝廷任命他"督辦甘肅軍務",專門負責平定這場叛亂。
對董福祥來說,這是個大好機會。
一方面可以借機擴大自己在西北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能從朝廷那里撈取更多賞賜。
至于用什么手段平叛,朝廷并沒有太多限制,只要求盡快恢復秩序,"以示天威"。
康家崖之戰后改變策略
董福祥接手平叛任務后,最初還想著按常規來——打打談談,剿撫結合。
他派出手下回族將領馬安良去勸降叛軍首領馬永琳、馬永瑞,又讓馬福祿設計誘降。
畢竟在他看來,能不費太大力氣就平息叛亂是最好的。
但這種溫和路線很快就宣告失敗。
馬永琳、馬永瑞根本不信任清軍,談判完全沒有進展。叛軍反而趁機擴大了地盤,攻占了更多地方,局勢更加失控。
康家崖之戰成了轉折點。董福祥帶著隊伍來到康家崖,遭遇叛軍主力。
這場戰斗中,董福祥展示了他的狠辣手段和軍事才能。
他的隊伍裝備了德國進口的毛瑟槍和開花炮,火力遠超叛軍的土槍土炮。
戰斗殘酷異常。董軍利用火力優勢,將叛軍圍困在康家崖,然后展開無情轟炸和掃射。
一天之內,就殲滅叛軍三千多人,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更可怕的是戰后處理。董福祥下令將所有俘虜凌遲處死,然后把他們的頭顱掛在城墻上示眾。
這種極端殘忍的做法震懾了其他叛軍,也徹底表明了董福祥的態度——不再有任何妥協和招撫,只有趕盡殺絕。
從康家崖之戰后,董福祥完全放棄了"剿撫兼施"的想法,轉而采取了極端的血腥鎮壓政策。
他認為只有用最殘忍的手段才能徹底平息叛亂,防止死灰復燃。
這種想法與他早年的土匪經歷有直接關系——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絕對的武力才是最有效的。
超乎想象的殘酷鎮壓
康家崖之戰后,董福祥的軍隊一路追擊叛軍,解圍了被圍困的河州城。但河州"解放"后發生的事情,比叛亂本身更加可怕。
董軍進城后,不問青紅皂白,開始大肆屠殺當地回民。不管是否參與叛亂,只要是回族,就成了清剿對象。
據記載,僅在河州一地,就有約500名回民被殺害。
更離譜的是,董福祥還借機敲詐勒索。他強制河州地區的回民繳納"罰銀"45萬兩,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交不起的人,不是被殺就是家破人亡。董軍還放火燒毀回民住宅,搶掠財物,無惡不作。
有歷史記載說,董軍在河州的所作所為,比叛軍還要可怕。
從河州出發,董軍繼續向西寧進發,一路上對回民村莊進行地毯式清剿。
在青海馬營一帶,董軍每天殺人上百,尸體被扔進河里,血水染紅了河流。有記載說:"馬營之地,尸骨如山,血流成河,連日不絕。"
董福祥這種極端的手段引起了一些清廷官員的不滿。總督陶模后來就下令限制董福祥的殺戮行為。
但為時已晚,西寧一帶的回民已經遭受了滅頂之災,人口銳減,村莊荒蕪。
董福祥為何選擇“趕盡殺絕”
董福祥為什么會采取如此極端的鎮壓手段?這不僅僅是他個人殘暴的問題,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和現實考量。
首先是西北地區的局勢極其復雜。漢、回、藏等民族長期共處,矛盾積累已久。
各種教派之間的沖突,加上土地爭奪、水源糾紛,再加上天災人禍,形成了一個隨時可能爆發的火藥桶。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分清誰是叛軍,誰是平民,誰可以招撫,誰必須剿滅。
董福祥選擇簡單粗暴的"全部清剿"策略,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或者說不愿意花精力去區分這些復雜情況。
在他看來,只有徹底消滅所有潛在威脅,才能保證地區穩定。
第二,清廷對董福祥的期望就是"速戰速決,立威示眾"。朝廷不關心具體過程如何,只要結果是叛亂被平息就行。
在這種導向下,董福祥自然會選擇最快捷有效的方式——即大規模屠殺。
第三,董福祥手下的隊伍大多是草寇出身,軍紀松散,難以約束。
這些人習慣了搶掠成性的生活方式,一旦有機會,自然會恣意妄為。董福祥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利用這一點來達到震懾效果。
最關鍵的是,董福祥本人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處事方式。
從土匪到將軍,他的成功靠的就是狠辣和決斷。他不相信招撫能有長久效果,在他的經驗里,只有徹底消滅對手才能確保自身安全。
這種"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思維,在西寧回亂鎮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還有一個現實因素——董福祥需要戰功。
在晚清軍閥混戰的局面下,只有立下赫赫戰功,才能獲得朝廷的重用和賞賜。
徹底平息回亂,無疑是一個大功勞。而"剿撫兼施"往往效果不徹底,容易留下隱患,不如一次性"趕盡殺絕"來得干脆。
《——【·結語·】——》
董福祥選擇"趕盡殺絕"而非"剿撫兼施",既是其個人性格和經歷的結果,也是晚清西北復雜局勢下的無奈選擇。
這種極端暴力雖然暫時平息了叛亂,卻埋下了更深的民族仇恨。1895年的西寧慘案之后,西北地區很快又陷入新的動蕩。
董福祥鎮壓回亂的方式真的是當時唯一的選擇嗎?如果采取更為人道的策略,西北的歷史會不會走向不同的方向?
資料來源:《西北回族史研究》、《晚清軍事變革史料》、《董福祥與甘肅軍事》、《西寧回變檔案》、《清代西北民族關系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