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也就是清軍攻滅準噶爾汗國,將新疆再次并入中國版圖的同一年,新疆回部白山派首領大小和卓發動叛亂,乾隆派兵征討,大小和卓兵敗出逃后被殺。清軍趁勢攻陷了浩罕汗國首都塔什干(今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將其收為朝貢國。但浩罕汗國對南疆一直賊心不死,進入19世紀后,曾以保護商人為借口,提出在喀什噶爾派駐軍隊,遭到嘉慶皇帝拒絕后,便多次支持大和卓之孫張格爾入侵南疆,但都被清軍擊敗,這次叛亂也給清朝在新疆的統治帶來了很大打擊,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考慮與浩罕汗國相妥協。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22歲的阿古柏通過裙帶關系成為軍官并嶄露頭角,隨著清朝的沒落以及西方的崛起,浩罕汗國面臨著俄羅斯帝國(沙俄)的侵入,阿古柏就是在抵抗俄羅斯帝國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名聲大噪的一方諸侯。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各地也紛紛掀起了反抗清朝統治的運動,陜甘兩省的回民動亂很快波及了新疆,宗教和民族極端勢力建立了庫車、和闐、喀什噶爾、吐魯番等割據政權。他們不僅進攻清軍,還相互攻伐,局勢一片混亂。
同治三年(1864年)柯爾克孜族首領思的克趁亂奪取了喀什噶爾舊城,但無法攻克由清軍和漢民駐守的喀什噶爾漢城,思的克于是派人前往浩罕汗國迎回大和卓的曾孫,號稱“圣裔”的布素魯克,想要利用布素魯克的影響力擴張勢力。浩罕汗國派遣阿古柏率領幾十名騎兵護送布素魯克前往喀什(今 喀什市),在布素魯克的影響下,阿古柏的實力迅速膨脹,發動了兵變擊敗了思的克,隨后阿古柏馬不停蹄地攻下了喀什噶爾地區,并開始向南疆擴張。
感受到威脅的新疆割據勢力聯合起來派出4萬大軍進攻阿古柏,因畏懼對方人多勢眾,阿古柏手下的兩支軍隊連同督戰的布素魯克逃離了戰場,只剩阿古柏直接指揮的幾千人,但阿古柏用僅有的幾千人竟然擊敗了數倍于己的敵人,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得勝的阿古柏調頭進攻死守了半年的喀什噶爾漢城,清軍守備何步云投降,辦事大臣奎英和幫辦大臣福珠凌阿等三十名滿漢回官員點燃炸藥全體自殺,南疆落入阿古柏的手中。
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扶持布素魯克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與此同時浩罕汗國首都塔什干(今 烏茲別克斯坦首都)被沙俄支持的布哈拉汗國攻陷,一支7000人的殘軍投靠了阿古柏,令其實力大增,而布素魯克也不甘心做傀儡,發動兵變但最終失敗。于是阿古柏自己登上了汗位,成立“洪福汗國”偽政權并建立了一整套國家體系,對新疆展開了殘暴的統治。此時南下的俄國人與從印度北上的英國人在中亞相遇,雙方的爭奪十分激烈,都試圖拉攏阿古柏,阿古柏還派遣使者前往奧斯曼帝國,被奧斯曼蘇丹(君主)封為埃米爾(貴族頭銜)。
在西方的武器與宗教的支持下,阿古柏于1870年攻陷吐魯番,切斷了北疆與河西走廊的聯系,隨后烏魯木齊、瑪納斯、鄯善等北疆重鎮先后失陷。由于阿古柏倒向了英國,眼紅的俄國人為了遏制阿古柏,以替清朝“代為收復”的名義悍然出兵占領了伊犁地區,自此除了塔城、烏蘇等少數據點仍為清軍占有外,新疆幾乎全境淪陷。
清政府的困局
此時的清政府在如何應對西北局勢的問題上面臨了巨大的困局
首先是財政困局,清代戰時調撥軍費向來是戶部執行“酌撥制度”,既由皇帝指派一名高管專門監督并統籌戰時財政運行,軍事統帥不用自己籌措軍餉,由中央或各省撥付。但是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的財政體系,酌撥制度難以維系,不得不下放權力,讓前線將領就地籌措軍餉。太平天國滅亡后,一方面傳統稅收大幅縮減,另一方面洋務運動、軍事等支出數額驚人,并且宮廷開支越來越大,內務府不斷侵占國庫,使得清政府原有的財政制度更加失調,因此放權給地方,允許各省額外征稅。如此一來,各省的督撫在財政上就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出任陜甘總督,負責鎮壓陜甘回亂,但是朝廷卻并沒有撥付軍費,只能靠左宗棠自己籌錢。然后西北土地貧瘠經濟凋敝,左宗棠只能仰賴東南各省的財力,靠著自己的人脈關系艱難籌款,由于西北戰事的巨大消耗超過了東南各省的籌款底線,因此遭到了多數省份的抵制,拖欠、截留軍費的事情屢見不鮮。李鴻章甚至直接授意江蘇巡撫李瀚章停止向西北押送軍餉。截至1875年各省拖欠西北軍費近2700萬兩,左宗棠只能通過拖欠士兵軍餉,寅吃卯糧,向外商借款的方式艱難地維持西北戰局。
其次清政府還面臨了長期的政治困局,那就是“華夷秩序”舊思想的禁錮。自乾隆攻滅準噶爾汗國,勘定新疆邊界以后,朝廷內部就一直存在反對的聲音,認為新疆是化外蠻荒之地,也沒有實行直接的行政管理,不僅沒有向朝廷交過稅,反而需要花錢去駐軍,因此很多人主張放棄新疆。到了近代,即便面臨西方列強的侵略,大多數封建士大夫,依舊抱著華夷秩序的理念,缺乏近代主權國家的領土領海意識。有些人受到西方海疆觀念的影響,片面的強調海防;有些人依舊認為海洋是陸地的屏障,片面的強調塞防;兩者的矛盾不可避免。除此之外,湘淮楚等派系的斗爭,朝廷與地方的斗爭,無處不在的腐敗也是左右西北局勢的關鍵因素。
海防與塞防之爭
以上的這些矛盾與困局在1874年集中爆發了,剛剛開始明治維新的日本,借口琉球漁民在臺灣被殺,在美國的支持下派兵入侵臺灣。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北京專約》,承認日本的侵略是“保民之舉”,并賠償白銀50萬兩。
一個剛剛西化的東洋島國也敢打上門來,令天朝上國倍感震驚。于是加強東南海防被提上了日程,總理衙門提出加強海防的六條措施,獲得了各方的一致通過。然而海防與塞防是同一個軍費來源,要加強海防勢必要擠壓塞防的空間。面對“倭逼于東南、俄環與西北”的惡劣形勢,激烈的海防與塞方之爭就此爆發。
李鴻章
以李鴻章為首的海防派認為,目前實在顧不上新疆這片蠻荒之地,不僅沒什么價值,還要往里搭錢?,F在英、俄兩國都企圖占領新疆,就算拿回來也守不住,而東南是賦稅重地,海防才是心腹大患,因此主張放棄新疆,承認并招撫阿古柏以及新疆的割據勢力,讓他們像苗族、瑤族、越南、朝鮮那樣尊奉天朝為正朔即可。至于西北的軍隊能裁就裁、能撤就撤,把省下的軍費全都用到海防上。
王文韶
以湖南巡撫王文韶為首的塞防派則認為,沙俄對伊犁的掌控越來越牢固,我們每晚一步,俄國人就進一步,情勢已經非常危急。而且東南與西北的防務并不是孤立的,倘若俄國人在西北不能得逞,那么其他國家也就不會在東南進行挑釁,因此主張全力征討西北。
兩派針鋒相對,曠日持久,海防派漸漸占據優勢。時值同治帝駕崩,光緒帝即位,清政府遲遲無法下定決心,于是把各方的意見發給了正主持西北戰局的左宗棠,請他站在全局的角度發表意見。左宗棠上書朝廷,嚴厲駁斥了李鴻章的只有犧牲塞防才能加強海防的奇怪邏輯,明確提出了海防與塞防二者并重。但左宗棠的二者并重并不是二者平均分配,而是有輕重緩急。從長遠來看,海防確實更加重要。但是目前最急切的是西北的危機,日本侵臺事件已經暫時解決,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倘若此時放棄新疆,不僅海防未必搞得起來,恐怕連陜甘和蒙古都保不住,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此時,陜甘回亂已經平定,通往新疆的道路已經打通,西征的條件已經成熟。左宗棠順勢提出了收復新疆的詳細戰略規劃,原本力主海防的軍機大臣文祥以及越來越多的人被左宗棠的雄辯所折服,在他們的全力支持下,清政府最終下定決心采納左宗棠的主張,海防與塞防并重,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收復新疆的過程
朝廷雖然做出了決定,但有限的軍費來源必將導致各方的競爭不會就此罷休,各省因為自己也有防御的重要職責,需要花錢攤派給他們的西征軍費被一拖再拖。而且江蘇、浙江等富裕省份的督府出身淮系,對西征更是毫不在意,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所能獲得的軍費嚴重不均。
在左宗棠鍥而不舍的爭取下,清政府由最初的和稀泥漸漸變得重視起來,在與各省多次拉鋸扯皮之后,下了死命令,不僅追究欠餉的責任,還要求各省保證未來的軍餉必須按時撥付,并且授予左宗棠“指名嚴參”的特權,被嚴參的各省官員將會面臨罰俸、降職甚至革職的嚴厲處罰。但左宗棠從來沒有使用過這個特權,雖然有了朝廷和各省的支持,但軍費仍有很大的缺口,左宗棠只能向華商和洋商借款,但此舉遭到了很大的阻力。最終左宗棠兩次舉借外債800萬兩,雖然只占總軍費的五分之一,但有效的保證了軍費的穩定性,為西征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針對復雜緊張的新疆局勢,左宗棠提出了“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所謂“先北后南”,是因為阿古柏主要盤踞在南疆,北疆的敵軍力量薄弱,而且北疆水草豐茂、物產豐富,先收復北疆,不僅能遭受更少的抵抗,也能減少后勤的壓力。所謂“緩進急戰”,是因為新疆幅員遼闊,道路崎嶇,后勤補給壓力很大,因此每攻下一城,就先做好糧食物資的準備,再打下一仗,每一仗務求速戰速決,絕不能拖拖拉拉。
定下戰略后,左宗棠并沒有急于出兵,而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陜甘地區連年戰亂,就地籌糧異常困難,只能從內地遠道采運,而傳統的道路艱險崎嶇,糧食損耗嚴重。左宗棠通過多方調查,開辟了兩條新的運糧通道,將運輸成本壓到了最低。恰在此時,俄國軍官前往蘭州刺探軍情,向左宗棠表示俄國愿意出兵助戰,并提供充足的軍糧。左宗棠看破了俄國人想要控制西征大軍的目的,一口回絕。但考慮到從俄國采購糧食能比內地節省三分之一的成本,并且兩國關系尚不緊張,因此簽訂了500萬斤的糧食合同。但同時左宗棠依然對俄國人的動向保持著高度的警惕。
阿古柏的軍隊得到了英國和奧斯曼帝國大量的新式武器,后方的《申報》等媒體在英國的支持下,也大肆污蔑西征,叫囂阿古柏遠不是落后的清軍能戰勝的。左宗棠命胡雪巖在上海采購了數十門德國克虜伯大炮和數萬支德系步槍,創辦蘭州制造局來改造和仿制西方武器,并組建了一支獨立的炮兵部隊,這些舉措消除了雙方的武器差距。甚至連英國人都說,左宗棠的這支軍隊已經接近一支歐洲強軍。
英國駐華公使威托瑪為阻撓收復新疆的行動,利用交涉馬嘉理事件的契機,散布英俄將聯合入侵中國的謠言來向清廷施壓。左宗棠動用了一切能用到的渠道搜集外國情報,并指使在上海采買軍械的胡雪巖打探各國動向,同時還從那位刺探軍情的的俄國軍官那兒了解了英俄關系的走向。在獲得了充足的信息后,左宗棠完全掌握了英俄兩國在中亞的斗爭以及雙方圍繞印度和土耳其的長久矛盾,因而判斷英俄不會聯合治華。在這個基礎上,左宗棠采取了“穩住俄國,全力抗英”的外交策略。
在經歷了近一年的準備后,1876年4月,64歲的左宗棠從蘭州進軍至肅州(今 酒泉市),作為收復新疆的指揮部,他大膽啟用了年輕的湘軍將領,31歲的湖南湘鄉人劉錦棠作為前敵總指揮,帶領25個營分批入疆,加上已經駐守在哈密、巴里坤等地的兵力,出關的清軍總數約6萬多人。阿古百得知消息后,命令投誠的陜甘回亂首領白彥虎、馬明等人防守烏魯木齊、昌吉、瑪納斯等戰略要地,并派軍隊扼守金臺、辟展一線,以防清軍從天山南路進攻,主力部隊部署在達坂城、吐魯番和托克遜來抵御清軍。
1876年7月,劉錦棠抵達巴里坤后,按照“急戰”的方針,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舉攻克了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到了9月,北疆除伊犁外已全部收復。隨著冬季降臨,新疆的風雪天氣已經不適合再繼續進軍,于是清軍按照“緩進”的方針開始籌糧休整,準備開春后的攻勢。南疆各族人民在得知清軍入疆后,紛紛起義反抗阿古柏的暴虐統治。
1877年4月,清軍分三路進攻南疆,不到半個月便連克重兵防守了達坂城、托克遜和吐魯番,敵軍損失近2萬人。親自督戰的阿古柏倉皇逃離喀拉沙爾,南疆門戶大開。阿古柏逃至庫爾勒時突然去世,死因不詳。其長子胡里在半路截殺了護送靈柩返回的弟弟,繼承汗位,繼續負隅頑抗??碃柡蛶鞝柪盏臄耻娢窋橙缁ⅲ瑮壋窍蛭魈油?。劉錦棠一鼓作氣,率軍在一個月內突進1000余里,先后攻陷喀拉沙爾、庫車、阿克蘇和烏什。清軍的勢如破竹令敵軍無比驚恐,爆發了嚴重的內亂。之前引狼入室的思的克以及布素魯克之子阿奇木各自集結了一支軍隊,但都被胡里擊敗,10年前投降的喀什噶爾守備何步云率舊部重新占領了喀什噶爾漢城,宣布回歸清朝。
胡里與逃回的白彥虎合兵強攻何步云,城內的滿漢軍民拼力死守,并派人向劉錦棠求援。劉錦棠當機立斷,決定不等援軍到達,立即兵分三路,兩路直奔喀什噶爾,自己親率一路進攻葉爾羌和英吉沙爾,胡里與白彥虎倉皇逃出新疆。英國眼見阿古柏勢力即將覆滅,想要出面調停,要求清政府接受洪福汗國為朝貢國。左宗棠知道英國此舉是想為印度增加一個屏障,于是回擊說,既然英國想要保存洪福汗國,為什么不在印度割一塊地讓他建國,反而要割中國的領土?
與俄國交涉伊犁等后續
1878年1月2日,清軍收復和田,新疆的戰事宣告結束。得益于左宗棠“穩住俄國,全力抗英”的外交策略,整個過程中俄國一直作壁上觀。隨著戰事結束,清軍的主要對手變成了俄國。左宗棠立即調整了外交策略,開始對南疆的英國商人給予保護,傳達出緩和關系的信號,爭取英國承認現實。
但此時俄國處境十分尷尬,當初俄國侵占伊犁,打的旗號是替清朝“代為收復”,以免其落入阿古柏的手中,并且承諾只要清軍收復了烏魯木齊和瑪納斯,便立即歸還。如今阿古百勢力覆滅,俄國失去了占領的理由,但又不想把它吐出來,于是一方面支持逃亡的白彥虎繼續侵擾新疆,另一方面試圖在外交上向清政府施壓。
完顏崇厚
1878年6月,清政府派遣完顏崇厚前往俄國交涉,俄國人逼迫完顏崇厚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割讓了伊犁的大片領土和交通要沖,賠償軍費500萬盧布,并給予俄國商人通行權和貿易特權。消息傳回國內,一時輿論嘩然群情激憤。清政府拒絕承認《里瓦幾亞條約》,并將完顏崇厚交與刑部治罪。
然而,李鴻章卻提出了“一了百了”,他認為條約已經簽訂,不能修改,更不能毀約,否則會給俄國以開戰的借口,而左宗棠的軍隊外強中干,一定無法抵擋俄國人,干脆一了百了,承認算了。左宗棠極為憤怒,對李鴻章的賣國言論進行了嚴厲抨擊和反駁。左宗棠的意見得到了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的支持。于是,清政府在1880年2月派遣外交家曾紀澤前往俄國談判。
曾紀澤
左宗棠認為對待外國侵略無非戰、守、和三條路,而能守與能和的前提是能戰,于是命令清軍分三路向伊犁挺進。69歲高齡的左宗棠拖著病軀,帶著棺材,從肅州前往哈密,準備隨時進攻。而俄國由于第10次俄土戰爭剛剛結束,財政已瀕臨枯竭,無力發動戰爭,但為了虛張聲勢,繼續向伊犁增兵,并向我國沿海派出軍艦,清政府驚慌之下召回了左宗棠,但此舉讓俄國誤以為清軍真的要開戰,左宗棠的備戰部署給了曾紀澤談判的底氣。
1881年2月,雙方在圣彼得堡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清朝雖收回了伊犁,但仍然割讓了霍爾果斯河、喀什噶爾以西共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并賠償900萬盧布。雖然英國人評論說“中國迫使俄國做了他從未做過的事,那就是把已經吞掉的土地又吐了出來”,但這對我們中國來說仍然是莫大的恥辱。
1884年,在左宗棠多年堅持不懈的奏請下,清政府正式同意新疆建省,由新疆巡撫取代伊犁疆軍府,掌管新疆一切軍政事務。戰功赫赫的劉錦棠被任命為首任新疆巡撫,政治中心由伊犁遷往迪化(今 烏魯木齊)。從此,新疆廢除了落后的伯克世襲制,行政、財稅、軍事制度形同內地。
梁啟超評價說“光緒間新疆改建行省,于是兩漢以來始終和我們若即若離的西域三十六國,算是完全編入中國版圖,和內地一樣了”。
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海防與塞防之爭,直接導火索就是西北的新疆和東南的臺灣。處理完西北事務的左宗棠又風塵仆仆的趕赴東南,接手馬江海戰中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的爛攤子,籌辦海防來抗擊法國,病重的左宗棠給朝廷上書,力陳加強海防和臺灣建省的重要性。
1885年10月,在左宗棠去世一個月后,慈禧批準了他的奏請,正式下詔臺灣建省。左宗棠在西征的途中,曾沿途種植了很多樹木,被西北人民稱為“左公柳”。左宗棠的部下楊昌浚感慨之下寫道,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三千里新栽的楊柳,正是驅逐外敵、光復國土的見證。如今,新疆在新中國的治理下,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東南海疆尚未平定,但相信我們也一定能像那三千里左公柳一樣,親眼見證祖國的偉大統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