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26導彈劃破天際之時,“航母殺手”的稱號便成為懸在美國霸權頭頂的利劍。當航母戰斗群不再是不可撼動的海上堡壘,美軍將如何破局?
答案出人意料:深入中國內陸,直接獵殺東風-26導彈。這不是科幻電影的橋段,而是美軍已悄然落地的戰略棋局。兩步棋已下,棋盤正緩緩展開。
首步殺招:B-21隱身利劍出鞘
2023年11月10日,加州帕姆代爾空軍基地的跑道上,一架形似“縮小版B-2”的飛翼布局戰機悄然升空。90分鐘后,它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B-21“突襲者”的首飛,全程被嚴密監控。航班軌跡顯示,這架轟炸機沒有直奔目的地,而是在空中劃出多道復雜回環,如同在刀尖上起舞。
對于此次飛行,美空軍發言人安·斯特凡內克宣稱:B-21將提供“可生存、遠程、穿透性打擊能力”,矛頭直指對手縱深目標。當“穿透性打擊”遇上“東風-26導彈”,戰術意圖昭然若揭。
B-21的鋒芒究竟何在?
尺寸縮減,威力不減:翼展約40米,比B-2的52米更為緊湊。載彈量雖降至9噸左右(約為B-2一半),卻換來了成本驟降——單價壓至7億美元以下,僅為B-2的四分之一。
開放架構設計:可快速集成新武器,如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實現“防區外狙殺”。
多波段隱身技術:兼容雷達、紅外與可見光隱身,機身前緣陡峭脊線設計進一步削弱雷達反射。
美軍計劃列裝100至225架B-21,組成新質轟炸機群。一旦形成規模,多機協同突防將成為撕裂防空的利刃。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更將其標榜為“全球首款第六代戰機”,自信溢于言表。
天網織就:衛星星座鎖定導彈陣地
僅有穿透能力,并不足以獵殺東風-26。這種機動發射的導彈如同戰場幽靈,蹤跡難尋。美軍的第二步棋,直指偵察與定位的核心瓶頸。
2024年2月,美國空天軍戰爭研討會上,一項代號“全球閃電”的計劃浮出水面,意圖打造混合衛星通信系統,能夠同時在低軌、中軌和靜止軌道上部署5-10個軍用與商業衛星星座,從而實現多頻段無縫監控。
計劃的關鍵推手,正是SpaceX的“星鏈升級版”。在美國國家偵察局(NRO)主導下,SpaceX正秘密打造一個超100顆間諜衛星組成的監控網絡,矛頭直指全球高價值目標。時任NRO局長克里斯·斯克里斯毫不掩飾其野心:“衛星總能在目標上空出現”。
這套系統的可怕之處在于三重監控體系:
1. 低軌衛星:快速重訪、高分辨率成像,捕捉導彈發射車機動軌跡
2. 中軌衛星:覆蓋范圍與精度平衡,持續跟蹤目標動態
3. 靜止軌道衛星:固定區域持久凝視,形成監控基線
衛星一旦鎖定目標,數據瞬間傳至B-21駕駛艙。轟炸機隨即化身“導彈獵手”,AGM-183A呼嘯而出——從發現到摧毀,殺傷鏈時間壓縮至分鐘級。
骨感現實:兩步棋背后的致命裂縫
然而戰術藍圖越華麗,現實裂縫越刺眼。美軍的“獵殺組合拳”,正遭遇工業基礎與政治博弈的雙重絞殺。
B-21量產困境首當其沖。美國航空業深陷“去工業化”漩渦,2020年《華盛頓郵報》便揭露:超3.5萬名航空業技術工人被迫休假或離職。當波音深陷質量危機、洛馬F-35交付延遲已成常態,B-21的百架量產計劃更像空中樓閣。
更嚴峻的是,B-21引以為傲的“穿透能力”正遭遇反隱身體系的全面升級。中國軍事專家一針見血:面對完善的反隱身作戰體系,B-21的突防將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俄烏戰場上,S-400系統多次逼退F-35的案例,已為隱身神話敲響警鐘。
“全球閃電”計劃同樣暗流涌動。SpaceX的間諜衛星群本已箭在弦上,卻因馬斯克與特朗普的公開翻臉陡生變數。商業航天終究難逃政治裹挾——當技術愿景撞上權力斗爭,衛星組網進度或將無限期推遲。
而東風-26絕非靜止靶標。從電磁干擾到機動變軌,從偽裝欺騙到誘餌發射,中國反衛星與反偵察體系早已織就立體防御網。美軍設想的“單向透明戰場”,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幻夢。
五角大樓的戰術沙盤上,B-21與衛星星座的聯動看似天衣無縫。但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機庫里,量產瓶頸讓B-21機隊規模停滯不前;SpaceX的發射場上,政治紛爭拖慢了衛星組網進程。當東風-26的發射車隱入群山,美軍的“獵殺鏈”還剩多少勝算?
這場博弈的結局早已寫在歷史的警示中:最鋒利的矛,終將遇上最堅固的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