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外國人很少吃荔枝?還有哪些「國外很少見、但國內常吃」的食物?
荔枝,在國內是當之無愧的夏日限定寵兒。但你是否好奇:為何它在國外超市似乎蹤跡難覓?這僅僅是飲食習慣的差異嗎?還有哪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味,在異國他鄉卻成了稀罕物?讓我們來看看知乎答主們是怎么解答的吧~
答主:秋食愛吃飯
先解釋一下為什么外國人很少吃荔枝~
目前有荔枝種植產業和本土培育品種的外國地區,其實不算少啊,有 20 多個呢:
亞洲 13 個,非洲 4 個,美洲 7 個,大洋洲 2 個(數據來源《中國農產品貿易年鑒》)
特別是東南亞和南亞那幾位「鄰居」(印度、緬甸、泰國等),荔枝產量是除了中國以外的前幾名,如果去這里旅游,是不會缺荔枝吃的。
所以我覺得,題主可能說的是一些發達國家,歐美之類的吧,荔枝不太普及,嗯。
那最主要的還是自然原因:種植受地域限制,保鮮受品種限制。
荔枝是典型的亞熱帶水果,以我國的荔枝產區為起點,沿著地球畫兩個圈,大部分國家就因「氣候和地理環境」被排除在外了;加之未必有適合的農業條件,所以發達國家所剩無幾。
歐洲幾乎沒有地區適合大規模種植(引進僅限觀賞),美國只有南部的佛羅里達和夏威夷有產區,加拿大更是注定和荔枝種植無緣。
澳洲倒是有種植規模的,且品種還不少,1854 年就從廣東引進過去了。
既然不是本地水果,想吃咱就得進口,就得漂洋過海地運輸過來,對吧。
那么問題又來了,荔枝是離枝后極易褐變腐爛的水果,保鮮期相對其他水果來說太短了。
我廣州的朋友給我寄點兒桂味嘗嘗,從園區摘下來馬上順豐到我家,基本就用了快 2 天,然后她建議我 3 天內吃完……嗯,國內尚且如此呢。
哪怕現在有了冷鏈運輸技術,還有新出現的低溫凍眠鎖鮮和真空包裝,據說荔枝的保鮮期可延長到 20 多天,但相對的,整體價格會提升,風味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
雖然歐美國家和我們有不同的飲食偏好,但消費上有一點是相似的:花這么多錢吃一個不在自己味道認知范圍內的東西,偶爾嘗鮮還行,常吃就不劃算了。
所以,荔枝在這些國家很少見,也算是個正常的事情。
再說幾個其他在外國「不受待見」的食物吧。
其實,很多國內非常普通的蔬菜,都有和「荔枝」類似的遭遇:
在國內無人不知,在餐桌上風光了上千年;結果一到了國外,你誰啊?Who care?
比如說: 蓮藕
在我國的飲食文化里,蓮藕的食用歷史可太悠久了:仰韶文化遺址中就出土裹蓮子,馬王堆漢墓里還有盛放藕片的食盒呢。
老祖宗們是既「愛蓮出淤泥而不染」,又得用它燉湯油炸涼菜好好入嘴。
但是到了國外,它就變成純純的觀賞性植物了,主要看「荷花」啊,下面也看不著。
為啥不吃它呢?一是不會吃,二也是吃不起。
看過《舌尖》系列的朋友,可能會有所了解:蓮藕種植需要特定的潛水泥塘,講究水深和溫度的控制;而采摘更是得注意手法和力度,不能用機器代替。
在人工成本巨高的歐美地區,這個事從種植上就不太容易實現了,況且他們也是真不會吃。
之前李子柒有一期制作藕粉的視頻在海外爆火,很多外國人甚至不知道蓮花下面還有個「藕」……嗯。
可能在一些國外華人超市,蓮藕的出現頻率,比荔枝能高一些,當然價格也挺高的。
我有在墨西哥城看過一次真空包裝的,300 克一包要 180 比索(約 90 塊),感覺除了國人可能是賣不出去了。
再比如說:茭白
在江南地區有著「水八仙」的美譽,食用歷史可追溯到 3000 年前的夏商周時期,甚至最早其前身「菰」作為糧食作物,僅供天子和貴族食用。
這玩意既可以做的油香四溢脆嫩可口,又能變化成「肉類」嚼感滋味十足;我曾經做過一次蔥油茭白燜飯,香到連吃 2 碗都停不下來。
但是到了國外,它就變成「傳說中的食物」了,甚至美國還把它列為「長期禁止進口」的食材。
這是為了什么呢?主要和茭白的「伴生 CP」-菰黑粉菌有關。
我們吃的「茭白」,其實是「菰」被黑粉菌感染后莖部形成的病變組織,其內部含有大量這種黑粉菌的菌絲和孢子,且具有較強的傳播能力。
美國本土的野生菰種群數量龐大,對于當地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且都是未被感染過的;一旦性狀被真菌改變,如無人工干預,對當地的菰米產業和生態都有毀滅性的打擊。
而咱們中國的菰種植歷史悠久,早就通過人工選擇和培育,篩選出了適合形成茭白的菰品種,反而使利用這種感染「創造」出了新的蔬菜產業。
簡單來說,歐美國家吃不上「茭白」,就是技術搞不定,加上環境不合適…哎。
歷史書上那句「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含金量,還在上升啊。
還有一個,空心菜。
也叫「蕹菜」,是番薯同科同屬的「親兄弟」,在中國也有 1400 年的栽培和食用歷史了,更是《本草綱目》里「藥食同源」的代表之一。
每到夏天,它就是我最愛吃的綠葉菜之一。葉子帶著嫩桿可以涼拌熗炒,粗點兒的桿切小丁,用肉末和辣椒一炒,特別下飯。
廣東地區的「辣絲腐乳通菜」是考驗廚師技藝的經典菜肴,四川及重慶地區的小面配菜,不是油菜,而是葉壯桿粗的空心菜。
但是到了國外,它就變成了「物種入侵」的「通緝犯」,對,說的又是美國。
這歸因于空心菜極強的生存能力,隨手一扔,只要有點水不太冷,它一天能長 4-5 cm,可能過陣子就能長出一大片新菜地。
如果沒有及時加以管理,可能會搶占其他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間,在野生狀態下能夠快速覆蓋水面,從而對濕地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的威脅。
所以,它就曾被美國農業部認定為「有害雜草」了,禁止私人種植,當時好像只有德州部分地區開放了商業種植的許可。
當然,種不讓種,但是吃還是能吃到的。
國內主要出口到美國的空心菜,是廣西的「博白蕹菜」(品種略有不同),也是加工后冷鮮運輸,看網友反饋也是很貴啊。
我嚴重懷疑,他們吃不慣這種青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會「炒菜」啊!
如果沒有大火快炒的鍋氣加持, 沒有重口一點兒的調味作配,只靠焯水的話,那空心菜就是軟趴趴的口感且沒啥味。
不過,東南亞地區還是會做的,用蝦醬魚露來調味炒制,很多路邊攤或者小餐館都有售賣,還是可以去嘗一嘗。
好,以上就是我對問題的回答內容了。
咱們也不用替外國人可惜,這么好吃的東西他們吃不著,哈哈,人家也有自己的「國內歡喜,國外搖頭」的存在。
美食啊,到哪兒都是覺得,自家的東西最好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