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消亡邊界”是板塊構造學說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與“生長邊界”相對應。它是理解全球地震、火山、山脈、海溝等地貌分布的關鍵。
一、定義
消亡邊界(匯聚邊界、擠壓邊界)是指兩個相向運動的板塊相互碰撞、擠壓,最終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之下(俯沖)或兩個板塊直接碰撞擠壓(碰撞)的邊界地帶。
在這里,巖石圈物質被破壞、消耗(俯沖進入地幔熔化),因此稱為“消亡邊界”。
二、形成機制與地貌特征
根據碰撞板塊的性質不同,消亡邊界可分為兩種情況:
1. 大洋板塊 vs 大陸板塊碰撞
(1)過程:密度較大的大洋板塊俯沖到密度較小的大陸板塊之下。
(2)地貌特征
①海溝:大洋板塊向下彎曲形成的深海溝槽(如:馬里亞納海溝、秘魯-智利海溝)。
②海岸山脈/火山弧:在大陸板塊一側,俯沖的大洋板塊熔融形成巖漿,上升噴發形成火山和山脈(如:安第斯山脈、中美洲火山帶)。
③強烈地震帶:板塊俯沖摩擦導致頻繁且強烈的淺源、中源、深源地震。
2. 大陸板塊 vs 大陸板塊碰撞
(1)過程:兩個密度相近的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無法明顯俯沖,發生強烈褶皺變形。
(2)地貌特征
①巨大褶皺山脈(造山帶):板塊碰撞擠壓導致地殼大規模抬升、褶皺(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
②高原:伴隨山脈形成的高原(如:青藏高原)。
③強烈地震帶:以淺源地震為主,震級通常很大。
三、消亡邊界的地理意義(考點重點)
1. 地震活動帶:全球最主要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消亡邊界。
2. 火山活動帶:環太平洋火山帶(“火環”)的形成與大洋板塊俯沖密切相關。
3. 高大山脈/造山帶形成:地球上主要的年輕高大山脈(如安第斯山、落基山、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都形成于消亡邊界。
4. 海溝形成:世界最深的海溝位于消亡邊界(大洋板塊俯沖處)。
5. 礦產與地熱資源:與巖漿活動相關的金屬礦產(如銅、金)和地熱資源常在此富集。
四、典型實例(必須牢記)
1.環太平洋帶:太平洋板塊與周圍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等)的消亡邊界,形成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球約80%的地震、75%的火山分布于此)。如:日本海溝(亞歐板塊 vs 太平洋板塊)、馬里亞納海溝(太平洋板塊 vs 菲律賓板塊)、安第斯山脈(南極洲板塊/納斯卡板塊 vs 南美板塊)。
2.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1)阿爾卑斯山脈(非洲板塊 vs 亞歐板塊)。
(2)喜馬拉雅山脈 & 青藏高原(印度板塊 vs 亞歐板塊)。
五、消亡邊界 vs 生長邊界(張裂邊界)
六、高考常見考查方向
1. 概念辨析:直接考查消亡邊界的定義、形成機制。
2.地貌判斷:給出地貌(如海溝、高大山脈),判斷其成因是否與消亡邊界有關。
3. 分布定位:結合地圖,識別全球主要消亡邊界的位置(特別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
4. 實例對應:將具體的地理事物(如喜馬拉雅山、馬里亞納海溝、日本地震)與板塊邊界類型對應。
5. 災害成因:分析地震、火山分布與消亡邊界的關系。
6. 過程描述:描述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的過程及形成的地貌組合(海溝+火山弧)。
七、記憶與答題技巧
1.關鍵詞聯想:消亡邊界 → “撞” → 碰撞、擠壓 → 形成山脈、海溝 → 多地震火山。
2.看地貌:見到高大山脈、深海溝、火山島弧,優先考慮消亡邊界。
3.看位置:環太平洋沿岸、地中海周邊、喜馬拉雅地區是消亡邊界集中區。
4.板塊運動方向:兩個板塊箭頭相對 → 消亡邊界;箭頭相背 → 生長邊界。
5.一句話總結:消亡邊界是板塊“撞車”的地方,撞出高山、撞出深淵、撞出地震和火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