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國 通訊員 楊艷
大巴山腹地的晨霧尚未散盡,重慶城口的山巒浸在濕潤的空氣里。彝族青年李政華臂戴安全員臂章,在中鐵一局西渝高鐵康渝二標朱家山隧道“七道拐”便道上來回巡視。清脆的哨聲拂過群山的眉梢,驚起一串山雀——這聲響讓他想起七年前寧蒗火把節(jié)上,父親吹響的牛角號。左袖“中國中鐵一局”的logo在晨光中發(fā)亮,像極了篝火里躍動的火星。
七年前的火把節(jié)燃透了家鄉(xiāng)的夜晚,父親將刻有彝族古訓的銀飾腰帶系在他腰間:“阿依,山再高也攔不住逐云的雄鷹。”這句叮囑隨漆器飯盒的蕎香,成為他走進云南水利水電職業(yè)學院的行囊。校招會現(xiàn)場,中鐵一局安全員專注操作監(jiān)測儀的身影,讓他驚覺彝族火把節(jié)的熾熱與安全員的嚴謹竟都凝結著對目標的堅守。
2020年滇中引水工地實習時,李政華憑借經驗和專業(yè)工具預判滲水風險獲認可,這成為其職業(yè)轉折點。接到轉崗安質部通知后,他第一時間將這個消息告訴最牽掛的母親,也讓他許下守護工程安全的承諾。
2023年,帶著三年積累的安全管理經驗的李政華來到西渝高鐵建設一線。面對朱家山隧道高瓦斯作業(yè)風險,他白天跟著老前輩駐守在隧道施工現(xiàn)場,系統(tǒng)學習瓦斯隧道管理、鐵路隧道知識等核心技能;夜晚啃讀《鐵路瓦斯隧道技術規(guī)范》,結合滇中引水工程的寶貴經驗仔細梳理管控要點。為提升專業(yè)能力,李政華積極參與各級安全質量系統(tǒng)培訓及活動積累經驗。他不僅在分部舉辦的安全月知識競賽活動中拔得頭籌,更在項目經理部組織的安全知識競賽、瓦斯隧道比武中榮摘雙冠。他將競賽中所學轉化為現(xiàn)場安全管理成果,聚焦實操,主導編制了《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手冊》,用簡短押韻口訣拆解“瓦斯檢測三步法”“動火作業(yè)五必須”等關鍵流程,被工友們稱贊為“口袋里的安全師傅”;根據(jù)西昆公司“兩本書”,深入各工區(qū)調研27個工種特點,編制出涵蓋5大類型的《安全作業(yè)知識匯編》,因精準解決實操難題,迅速成為現(xiàn)場人員人手一本的“安全寶典”。
在西渝高鐵的鋼鐵陣地上,李政華把彝族人身上的堅韌鍛造成安全防線,用“一次到位”的鐵律丈量每寸隧道。當同事笑問其為何如此較真時,他總以“怕麻煩第二遍”輕松回應。這份嚴謹既源自彝族先民與天地抗爭的基因,也映照中鐵一局“誠信創(chuàng)新”的鋒芒。
今年,李政華在公司隧道人才選拔知識考試中以第一名的成績,為兩年隧道安全管理工作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七年前的銀飾腰帶,在安全員臂章的映襯下更顯分量。
距離今年火把節(jié)還有半月的深夜,母親的視頻電話送來家鄉(xiāng)的溫暖。火塘光影中,新縫制的彝族查爾瓦邊緣縫著反光條,那是母親照著工地警示帶的樣式一針一線縫制的。“看到反光條就想起你說的‘安全第一’。”父親高舉的瓦罐在火塘光影里明明滅滅,罐身“平安”二字與他巡檢時瞥見的隧道紅標重疊成暖色光斑,這讓他想起火把節(jié)上,族人圍著火堆跳“朵洛荷”時,總有人舉罐邊舞邊唱。侄子揮舞的火把模型,模仿他巡檢時的模樣,竟與遠處的焊接火花遙相呼應。
掛斷電話,他哼著彝調改編的安全歌謠走向隧道,身影與巖壁警示標識融為一體。施工的轟鳴如故鄉(xiāng)火把節(jié)的鼓點,在大巴山間回蕩。這個彝族青年用銀飾的堅韌、火把的熾熱,在西渝高鐵朱家山隧道中筑起安全防線。當鋼鐵動脈橫跨大巴山,那不僅是地理的通道,更是一個民族與國家發(fā)展同頻的精神火把,在群山間永遠燃燒。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