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AI人才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Meta連續挖走OpenAI核心研究員,引發一場業界地震(相關內容:);而就在另一邊,OpenAI和微軟則悄然把戰線拉長,繞過博士與工程師,直接殺入了課堂,盯上了老師與學生。
如果說Meta的“超級智能團隊”是一場高空跳傘式的AI豪賭,那微軟的布局則更像一場從根扎起的生態滲透:不是搶頂尖研究員,而是提前“種用戶”。
7月初,兩條重磅消息幾乎同時曝光——OpenAI、微軟與Anthropic聯合出資2300萬美元,扶持美國教師聯合會在紐約建立AI教師培訓學院;隨后,微軟宣布將在全球范圍投入超過40億美元,推動AI技能教育普及,目標覆蓋兩千萬人。
看上去是教育公益,實則是硅谷AI平臺之間,對未來生態主導權的“提前下注”。
根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第二大教師工會——美國教師聯合會(AFT)計劃于今年秋季正式啟動“國家AI教學學院”,首個教學基地設在紐約曼哈頓,面向全國K12階段教師群體開放,首批將開展線下工作坊。
周一,Microsoft 幫助為曼哈頓的教師舉辦了一個人工智能培訓研討會,其中包括該公司的 Copilot 聊天機器人。信用。。。艾哈邁德·加伯 (Ahmed Gaber) 為《紐約時報》拍攝
從生成教案、家校溝通信,到課堂練習題的自動設計,這所學院的培訓內容瞄準的是最具體、最日常的教學應用。
項目獲得的2300萬美元啟動資金中,微軟提供了1250萬美元,OpenAI投入800萬美元現金及200萬美元技術資源支持,而Anthropic則貢獻了50萬美元。三家AI公司首次以“聯合資助方”的身份,與教育工會深度綁定。
來自 Microsoft 的演示者向教師展示以 Minecraft 為特色的 AI 解說視頻。
AFT主席Randi Weingarten表示,這不是一個“AI向教育輸出工具”的項目,而是一次“開發者與教育者平等對話”的嘗試。她強調,教師不只是AI工具的用戶,也應成為“規則制定過程的參與者”。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合作并非倉促敲定。早在2023年,AFT就已與微軟開啟AI教育試點,并邀請OpenAI CEO Sam Altman面對面溝通。雙方在教師大會上多次進行“AI入校”實驗,最終逐步推進成系統性合作。
OpenAI 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 (Sam Altman) 和美國教師聯合會主席蘭迪·溫加滕 (Randi Weingarten) 去年進行了會晤。Jason Henr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Eric Lee/The New York Times
就在教師學院項目公開的第二天,微軟再次宣布加碼:將投入超過40億美元用于AI教育普及。這筆資金將覆蓋美國乃至全球的學校、社區大學、技術學院與非營利教育組織,主要形式包括現金資助、AI工具訪問權限、Azure云計算資源等。
其中最具標志性的舉措是設立名為“Microsoft Elevate Academy”的AI技能培訓平臺,目標是幫助全球范圍內兩千萬人獲得AI證書或技能認證。
微軟總裁Brad Smith公開表示:“AI對職業的重構幅度遠超當年的編程革命,我們需要以更快的節奏推動全民AI素養建設。”
微軟(Microsoft)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表示,該公司希望確保學生能夠接受人工智能教育。信用。。。Eric Lee/紐約時報
這一表態并非“空喊口號”。微軟還攜手編程教育組織Code.org,推出專門面向青少年的“AI一小時”課程,延續其十年前“編程一小時”的教育營銷模式。目標非常明確:讓AI成為學生日常教育中的“第四項基本技能”——繼閱讀、寫作、算術之后,AI使用能力成為新時代的“標配”。
微軟和OpenAI這些舉動,被包裝成“科技回饋社會”“教育公平工具”的方式走進課堂,但研究者和教師群體并不全然買賬。
與 Microsoft 合作的 AI 研討會為大約 200 名紐約市教師提供了體驗,讓人們體驗了國家培訓中心可能提供的功能。信用。。。艾哈邁德·加伯 (Ahmed Gaber) 為《紐約時報》拍攝
首先是教學內容可靠性的質疑。AI生成工具常常存在“邏輯通順但事實錯誤”的問題。在一項法律教材測試中,主流AI模型被發現對判例概述出現多處重大誤讀,研究者直言“對學習者構成不可接受的認知風險”。
其次是能力退化的風險。微軟與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發布研究指出,頻繁使用AI協助完成寫作、總結等任務,可能削弱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自主歸納能力,影響長期認知發展。
而更深層的問題則在于教育平臺化與商業滲透。許多AI模型在訓練過程中使用了未經許可的大量網絡文本,包括作家作品、新聞報道和學術資料,引發諸多版權爭議。正因如此,《紐約時報》已起訴OpenAI和微軟侵犯新聞內容版權。
該會議由教師聯合會 (United Federation of Teachers) 舉辦,該聯合會的曼哈頓總部將成為新的全國中心所在地。信用。。。艾哈邁德·加伯 (Ahmed Gaber) 為《紐約時報》拍攝
有教育工會代表警告,AI公司將免費工具送進課堂,不僅是能力培養,更是平臺生態綁定的前奏。當一個學生從小學就習慣使用Copilot或ChatGPT完成作業、寫報告、做展示,未來在職場中也將延續這種路徑依賴。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講師Trevor Griffey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一次長線投資,目標是把下一代變成品牌認同的AI用戶。”
在紐約AI教師培訓學院的試運行工作坊上,200多位教師現場嘗試了微軟提供的Khanmigo和Copilot工具,用AI輔助完成教學任務。
一位來自曼哈頓的小學老師Peter Bass請AI生成一封“關于出勤問題的家長信”,內容禮貌又堅定,逗得現場老師哄堂大笑。他說:“我一直是個很老派的老師,但如果能找個‘微波加熱’的方式寫信,也許真的能省點時間。”
這看似輕松的一幕,卻正是整個產業布局的真實切面。
從代碼課堂到教學信函,AI正悄悄改變教學流程、教育角色與學習節奏。而在這一切背后,是平臺公司們提前十年的系統“占位”策略——不再等用戶長大后自然習慣AI,而是從小種下使用習慣、平臺依賴和品牌認同。
Meta在搶博士,微軟和OpenAI在搶學生。今天是AI寫家長信,明天就是它幫你寫畢業論文、做工作匯報,后天或許連教改文件都是它草擬的。
這場關于AI教育的話語權爭奪,早已不僅是技術之爭,而是未來使用者認知體系的比拼。
微軟不是在做公益,他們在“種課表”。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08/technology/chatgpt-teachers-openai-microsoft.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09/business/microsoft-ai-education.html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