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特朗普簽署“大而美法案”的墨跡未干,美國財政部大樓的債務計數器已飆至36.7萬億美元——這相當于二戰巔峰期債務的1.8倍,平均每個美國人背負10.2萬美元債務。
更諷刺的是,就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宣布降息救市的同一天,這項包含4.3萬億美元減稅計劃的法案,將美國財政推入無底深淵。
當白宮宣稱“減稅刺激經濟”時,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卻出現20年來最嚴重倒掛——市場用腳投票宣告:美聯儲也填不上這個窟窿了。
減稅背后的財政窟窿
“大而美法案”的核心條款看似誘人:將企業稅從21%砍至15%,個人所得稅最高檔從37%降至33%,還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
但美國稅收聯合委員會的測算潑來冰水:未來十年將減少財政收入4.3萬億美元。這筆錢相當于五角大樓四年軍費總和,或拜登基建法案的六倍體量。
最致命的漏洞藏在細節里:法案允許企業將研發支出100%費用化處理。
這意味著特斯拉這類科技巨頭可把80%的利潤做成賬面虧損,徹底規避納稅義務。
當馬斯克公開感謝特朗普“拯救創新”時,普通納稅人或許該算算:自己繳納的每1美元個稅中,將有0.4美元用于填補企業減稅造成的赤字。
當借新債還舊息成死循環
美國財政部7月發債計劃表揭露更殘酷的現實:本月需發行9600億美元國債,其中78%用于償還舊債利息。
當前美國日均利息支出達25億美元,超過教育部年度預算。
更恐怖的是利率倒掛效應——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4.2%,而短期國債仍高達5.3%。
這種利率剪刀差導致“借新還舊”的成本暴增:2025年利息支出將突破1.2萬億美元,首次超過軍費成為財政最大黑洞。
美聯儲的救市淪為黑色幽默。
鮑威爾降息本為刺激經濟,卻變相鼓勵財政部加大發債;當美聯儲試圖縮表拋售國債,又引發債市暴跌。
這種“降息養債市,加息殺經濟”的囚徒困境,讓美聯儲的每次決策都像在債務沼澤中掙扎。
企業用減稅錢回購股票而非創造就業
特朗普承諾“減稅讓工作回流美國”,現實卻上演魔幻劇情:福特汽車獲得47億美元減稅紅利后,宣布斥資50億美元回購股票,同時關閉俄亥俄州工廠裁員3000人。
類似操作席卷華爾街——標準普爾500強企業2025年股票回購規模預計達1.5萬億美元,創歷史峰值。
制造業回流更成泡影。
卡特彼勒把省下的稅款用于墨西哥工廠擴建;英特爾將亞利桑那州芯片廠預算砍半,轉而投資馬來西亞封裝基地。
這種“減稅養肥資本,就業留在海外”的悖論,讓鐵銹地帶工人看清真相:所謂“美國優先”,實則是資本無國界。
從石油美元到黃金暗戰
當美國國債突破二戰水平時,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已成海嘯之勢:沙特對華石油交易首筆人民幣結算落地;
印度用盧比支付伊朗原油遭拒后,改用阿聯酋迪拉姆;波蘭央行突然增持130噸黃金儲備,創東歐國家紀錄。
更危險的信號來自債務武器化反噬。
美國財政部威脅凍結中國持有的8600億美元美債,卻導致34國加速清倉美債。日本三周拋售420億美元,沙特減持比例達23%。
當特朗普吹噓“美國欠債是別國的榮幸”,巴西財長在G20會場冷笑:“沒人想持有會隨時作廢的借條”。
當債務炸彈引信燒到普通人
洛杉磯街頭流浪漢帳篷蔓延的慘狀,撕開了債務危機的民生傷疤。聯邦學生貸款利率因債務危機飆至9.2%,醫學生畢業即背債60萬美元;
社安基金將于2033年枯竭的警報被無視,養老金實際購買力十年縮水37%;
加州政府為填補赤字,將高速公路限速提至130公里/小時以增收超速罰款。最絕望的預言來自橋水基金達利歐:“債務貨幣化終將吞噬中產”。
當美聯儲被迫重啟量化寬松救市,底層民眾的食品券購買力被通脹稀釋。
芝加哥貧民區1美元炸雞店門口排起長隊時,曼哈頓餐廳正推出1000美元金箔牛排——這恰是債務危機最赤裸的隱喻。
特朗普在法案簽署儀式上揮動金筆時,背景板寫著“讓美國再次偉大”。
但財政部地下金庫的監控畫面顯示:存放德國黃金的1204號倉庫早已清空,僅剩的鍍金磚是道具模型。
當國家信用淪為政治表演的布景,美元霸權便成了皇帝的新衣。
歷史無數次證明:靠印鈔機驅動的繁榮終會熄火,而最先聽到燃油耗盡警報的,永遠是經濟艙里的普通人。
參考信源:《“大而美”法案沖擊世界能源格局》環球時報2025-07-09 12:09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