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所謂“壞壞的人”,好像并不是指那種真的壞人,不是那種會帶來實質性傷害的人。
“壞壞的人”更多是一種風格或氣質壞壞的人,本質上不傷害他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性格或行為上帶有某種叛逆、不羈、挑戰規則,甚至略帶危險感的人。
他們往往不符合傳統意義上的“乖”或者“好”,但又不是真正的惡人,而是帶有著復雜、矛盾吸引力的人。
他們會有些常見的特質,比如叛逆、不守規矩,喜歡挑戰權威,不按常理出牌,這種打破規則的感覺會讓人覺得他們自由、不受束縛。
或者是他們自信甚至傲慢,表現出高度的自我確信,有點玩世不恭,給人一種“我才不在乎別人怎么看”的氣場,這種態度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強大、有主見。
又或者是幽默、會撩、帶點痞氣,他們往往擅長調情,說話帶點挑釁或挑逗,讓人心跳加速,正如電影里某些“壞男孩”的角色,嘴上不饒人,卻又能讓人忍不住被吸引。
還或者是他們身上的某種神秘感,令人難以捉摸,不會輕易暴露真實想法,若即若離,讓人產生好奇心或征服欲。這種不確定性常常會讓人更想接近他們,試圖“破解”他們的內心。
還有些壞壞的人略帶些危險感,帶有些不良的嗜好:抽煙、喝酒、打架,或者喜歡冒險,讓人覺得刺激,觸發出人的心跳加速、緊張等生理性的喚醒反應,被誤認為是“心動”感。
另有些壞壞的人,會呈現出某種脆弱或黑暗面,可能表現出“受過傷”“不相信愛”等特質,激發出他人的同情或拯救欲,比如“浪子”形象,讓人覺得“如果我足夠愛他,就能改變他”等。
社會文化的塑造,電影、音樂、文學作品里經常會有美化“壞男孩/壞女孩”形象的橋段,將他們塑造成自由、性感的象征。長期接觸這類信息,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審美的偏好。
如果一個人長期被教育要“聽話”“守規矩”,則可能會對傳統意義上的“好人”產生審美的疲勞,此時“壞壞的人”通常就代表了一種反差或者是新鮮感。
可以說,覺得“壞壞的人”有魅力,是我們內心所向往的某種人格特質,或者說是我們內在所渴望表達的自我特質,在另一種人的身上呈現了出來,我們想要以那樣一些不同的方式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力量,不甘于現有的平淡或平庸。
很多時候,我們只有看清楚自己的真實需求,才能夠更清醒地選擇關系,而不會草率或者盲目地就被某些狀態所吸引。
如果發現這種吸引力會讓你陷入不快樂的關系,或者是陷入帶有傷害性的關系里,可能就需要深入探討自己的內心需求,比如是否渴望突破自我、尋求關注,或者內在的自我不配得感、低自尊感在影響著自己的判斷。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