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銀行股十分火爆,據說走在路上都能聽到有人談論買銀行股。投資就是如此,一旦人人討論,那就距離頂部不遠了。樓市如此,股市亦是如此。
在銀行股火爆的同時,部分銀行 業 開始摩拳擦掌,進行各種業務創新。浙商銀行就推出“人才銀行”,以“人力資本”作為授信核定重要依據,突破傳統抵押擔保模式,為企業量身定制綜合融資服務方案。
這個創新比傳統的無抵押貸款更寬松,放款更容易。而且浙商銀行瞄準了大量科技類企業,針對高科技人才發放貸款。高科技企業的風險較大,知識產權作為虛擬資產,不具備實物抵押,加之按科技人才放款,更增加了這類貸款的風險。
“浙商銀行,這是把自己置身于風投的角色。”某銀行風控專員告訴筆者。雖然浙商銀行在這個過程中的角色是風投,承擔了巨大的風險,但回報率卻是普通貸款利率,這顯然風險與收益不匹配。
從浙商銀行最新發布的第一季度財報和2024年年報來看,這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狀況、盈利能力等都頻頻亮了紅燈。金融的本質是管理風險,任何不顧風險的創新都可能帶來災難性后果。幾年前遍地暴雷的P2P,倒閉的雷曼兄弟,都是因忽視風險,盲目創新,最終走向破產。
那么,浙商銀行的幾個關鍵指標到底如何呢?
首先,不良貸款仍在增加。2023年是房地產最艱難的一年,房地產貸款曾是浙商銀行的三大貸款來源之一。
浙商銀行在2023年曾處置過2000億元的不良貸款,但是其不良貸款余額仍在增加。數據顯示,2021年末至2024年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分別為206.67億元、223.53億元、245.96億元、254.94億元。
從不良貸款來源看,個人貸款的不良率高達1.78%,占比1/3。其余的都是來自于企業,主要包括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數據顯示,2023年末浙商銀行的批發和零售業和制造業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只有0.96%、0.82%,一年之后的2024年末已經分別增至2.23%、1.47%。
而對于最危險的房地產貸款,浙商銀行前十大借款人中有4家是房地產企業。從數據上看,2017 年底,其房地產貸款規模僅為732億元,可到了 2024 年底,這一數字增至1861.33 億元,7年間增幅高達154.28%。
最近有報道稱,浙商銀行持續在向寶能、恒大、國瑞興業等房地產公司追債。而如今,浙商銀行對房地產的風險敞口仍然較高。
其次,內控 失手 ,違規放貸。在浙商銀行盲目創新的背后,暴露的是各種違規放貸問題,而且因此遭遇巨額罰款,其中最大的一筆是上海金管局對浙商銀行上海分行開出了1680萬元天價罰單,罰款原因是信貸業務不規范經營、跨境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原則、貸款管理嚴重失職、貸款需求測算不實、虛增存貸款等。
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浙商銀行也因為上述原因收到十幾張罰單,罰款金額合計超過800萬元,主要涉及貸款發放不審慎、流動資金貸款發放不審慎、貸前調查不盡職等問題。而2023年,浙商銀行也被罰款超2800萬元,幾乎每個月都有罰單。
第三,利潤低,不良貸款率高。浙江三大銀行有寧波銀行、浙商銀行、杭州銀行,而相比其他兩家,浙商銀行資產最高卻利潤最低,不良貸款率最高。
2024年,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71.27億元、169.83億元,均高于浙商銀行的151.86億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59.5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61億元,增幅1.81%;不良貸款率1.38%。而其他兩家城商行的不良貸款率均為0.76%。
更值得警惕的是,浙商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54%、9.90%、8.60%,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2025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含外國銀行分行)資本充足率為15.28%,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2.18%,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70%。
綜上所述,浙商銀行一直在“創新”貸款上蒙眼狂奔,竟然為了放貸搞出所謂的“人才銀行”,這種無抵押貸款更像是“風投”,其風險遠大于收益。面對居高不下的不良率,以及持續下滑的利潤和資本充足率,浙商銀行仍然忽視風險,盲目創新,這值得警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