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到2.68%利率券時,我反復核對了三遍小數點。一家連鎖餐飲老板李振華在招商銀行APP上點擊“立即用券”時,手指都有些發顫。這比他三年前申請的房貸利率還低1個百分點。客戶經理的電話緊隨而至:李總,300萬額度批下來了,現在提款,一年利息能省近4萬。
李振華的遭遇并非個例。一場席卷銀行業的經營貸“貼地飛行”價格戰正全面爆發:工商銀行“經營快貸”年化3%起、建設銀行“商戶云貸”低至3%、交通銀行個人經營性貸款最低探至2.2%,而招行通過利率優惠券將部分優質客戶的抵押經營貸壓到2.68%。當“3%”的利率關口被輕松擊穿,中小企業的融資生態正在重構。
01利率“貼地飛行”,誰在領跑這場價格戰?
國有大行低價搶灘,憑借資金成本優勢率先吹響號角。交通銀行推出10年期2.2%的“貼息級”產品,額度高達1000萬元;建設銀行則打造了行業垂直化的產品矩陣。“商葉云貸”服務煙草零售商、“云稅貸”對接納稅企業,利率清一色錨定3%基準線。更驚人的是,江蘇銀行、徽商銀行等城商行竟將抵押貸利率拉低到2.5%-2.7%,直逼國有大行底線。
利率優惠券成為招行顛覆戰局的“秘密武器。通過大數據篩選,該行向優質客戶定向推送2.68%特惠利率券,將抵押經營貸的門檻降至新低。其抵押類產品支持二次抵押房產,2000萬額度最快3天到賬,幾乎重塑了行業放款效率標準。
然而狂歡背后暗藏撕裂的戰場版圖。當東南沿海城商行以2.5%利率搶奪客戶時,北方某城商行的同類產品利率仍堅守4%以上,負責人直言:“我們跟不起,資金成本差太多了。”利率鴻溝折射出區域經濟活躍度的差異,長三角、珠三角的小微企業信用生態更優,為低價貸款提供了土壤。
02讓利背后的政策、市場與銀行生存術
政策引擎持續加力,成為利率下探的核心推手。2025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穩價令”,要求根據LPR動態定價;一個月后《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再提“增量降價”,配合央行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當政策紅利層層傳導,銀行獲得讓利空間。
優質資產荒卻讓銀行陷入焦慮。央行數據顯示,企業新發貸款利率從去年末3.43%降至今年5月3.2%,但信貸增速反降至7.1%。“現在找優質客戶像沙里淘金。”某股份行業務負責人坦言。當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公開承認遭遇“貸款需求斷崖式下降”,降低利率成了搶奪有限客戶的無奈選擇。
綜合收益邏輯支撐著看似虧本的買賣。雖然經營貸利率逼近成本線,但銀行看中的是企業主的存款沉淀、代發工資、財富管理等衍生價值。某股份制銀行算過賬:貸款利息少收的部分,完全可能通過高凈值客戶的理財傭金補回來。
03融資窗口期的冷思考,餡餅還是陷阱?
融資置換潮中暗藏成本陷阱。在山東淄博,智能裝備企業總經理周貞剛把300萬商業貸款轉為政府貼息的“創業貸”,利息直降50%。但專家提醒:低息置換高息貸款需精算違約金、過橋費,若原貸款利率低于4.5%,折騰可能反而不劃算。
資金挪用紅線正在帶電升級。隨著利率走低,部分中介機構開始“包裝”客戶材料,虛構經營背景套取貸款。某銀行風控官警告:“我們已建立貸后穿透系統,一旦發現流入樓市股市,立即收貸+征信黑名單。”
服務效能正超越利率成為新標尺。“2.9%雖誘人,但能線上秒批、隨借隨還的3.0%產品更適合我們。”某科技公司財務總監的抉擇,揭示了中小企業的新訴求。建行“首戶快貸”針對初創企業、招行“生意貸”細分抵押/信用類型,場景化服務才是留住客戶的關鍵。
當淄博周村區通過“政府貼息+銀行讓利”模式,一年注入8000萬金融活水時;當招行客戶經理為完成KPI自掏腰包補貼利差時,這場利率戰的本質已浮出水面:銀行爭奪的不僅是貸款客戶,更是未來十年小微生態的主導權。
但專家警示的“凈息差與不良率倒掛”幽靈正在逼近:一季度銀行業凈息差1.43%,已低于1.51%的平均不良率。當19家上市銀行利息凈收入負增長,這種“貼地飛行”能持續多久?或許正如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所言:銀行真正的突圍不在價格,而在能否用數字化風控壓縮成本,用場景生態提升綜合收益。
對中小企業而言,2.68%的利率是蜜糖也可能是毒藥,將活水引向研發與效率提升的企業,終將穿越周期;而追逐套利幻影者,難免在退潮時擱淺
注:本賬號主體為自媒體,部分內容引用公開消息,金融幫完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