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東陽一座飄散著木香的老宅院里,年過五旬的葉良柱正手持刻刀,專注地雕琢一塊紅木。木屑如雪花般紛飛,木紋在他的指尖逐漸舒展成靈動的山水畫卷。作為東陽木雕非遺傳承人,他用三十余年的堅守,詮釋了“匠心”二字的重量——這不僅是一門手藝的傳承,更是中華文明基因的延續。
一、與木對話:每一刀都是生命的共鳴
“木頭是有呼吸的。”葉良柱輕撫著木材的紋路說道。這位自幼隨祖父學藝的匠人,至今保持著純手工制作的古法:從選材開始便嚴苛把控,含水率需精確到±1%,硬度測試要經四季溫差考驗,連木材的年輪走向都要契合作品主題。
他的工作臺上,傳統平刀與現代V型刀交錯陳列。雕刻時,他會根據木紋的疏密調整下刀角度:硬木用直刀顯遒勁,軟木使圓刀現柔美。這種“因材施藝”的智慧,在耗時兩年完成的《百子圖》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百個童子或嬉戲或讀書,衣袂褶皺隨木紋自然起伏,連睫毛都纖毫畢現。
二、守藝之戰:在機器轟鳴中雕刻時光
面對工業化浪潮,葉良柱坦言“每分鐘都有動搖時刻”。機械雕刻機8小時能完成他半個月的工作量,但他始終堅信:“機器復制形狀,匠人賦予靈魂。”2018年,他將榫卯工藝的明式圈椅搬上國際設計展,不用一顆鐵釘卻承重300公斤的結構,讓西方設計師驚嘆“東方力學魔法”。
這種堅持收獲了時代回響。他的工作室近年迎來大批“90后”“00后”學徒,年輕人帶著平板電腦里的3D建模來學傳統榫卯。葉良柱創新推出“古法新作”課程:用數控機床開料,手工完成精雕,既保留溫度又提升效率。
三、文化擺渡:讓傳統木藝駛向未來
葉良柱的作品早已超越實用范疇。他設計的《絲路祥云》系列,將敦煌藻井圖案解構為模塊化木雕,既可獨立成畫又能拼接成屏風,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更令人動容的是,他在鄉村開設“移動木工坊”,帶著學徒用舊房梁改造課桌椅,讓留守兒童觸摸傳統文化的溫度。
“真正的傳承不是冷凍在博物館,而是活在當下。”如今,他正嘗試用AR技術還原古代木作場景:掃描《清明上河圖》木橋,手機即刻演示24種榫卯拼接過程。這種“科技+非遺”的傳播方式,讓百年技藝在抖音平臺單月播放量突破千萬。
結語:
當夕陽透過木格窗欞灑在工作臺上,葉良柱又開始了新作品的打磨。在這個3D打印盛行的時代,他依然相信手作的溫度——那是機器無法復制的生命震顫,是千年文明在指尖的生生不息。正如他常對學徒說的那句話:“我們雕刻的不是木頭,是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