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足以影響美國國運的法案終于通過了,該法案直接決定未來10年美國的經濟走向!
究竟是什么法案讓特朗普如此重視,又讓民主黨如此反對?
為什么馬斯克不惜與特朗普撕破臉也要公開怒懟?催生馬斯克成立“美國黨”?
這份法案又將如何斷送美國的人工智能產業?
點贊關注,聽柏年詳細給你分析。
一、“大漂亮法案”影響美國國運?
特朗普自第二次當選以來,干的出格的事一點都不少。向萬國開戰,加征對等關稅;擁抱傳統能源;暴力驅逐非法移民;引發加州內戰等等,每一件事都曾在當時引發過不小的爭議。
不過這些事在《大美麗法案》面前,只能稱得上是弟弟,不僅中國人罵,美國人罵得更臟。這不禁讓人好奇,這項法案到底寫了什么,能引發這么大的爭議?
不同于之前單點突破的移民或能源行政令,《大美麗法案》是把減稅、福利削減、軍費擴張、債務上限等12項核心議題打包進行表決。
要么全盤接受,要么全部否決,沒有一條條商量的余地。
而特朗普政府對這12項議題,給出的解決方案又非常極端,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分裂,因此爭議很大。
具體來說,提高債務上限算是兩黨之間為數不多的共識,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政府手里沒錢,什么都推行不下去。
關鍵在于,政府不能一直都是收不抵支,《大美麗法案》給出的解決方法是進一步減稅,吸引產業回流,振興本國制造業來擴大稅基。
而民主黨和馬斯克顯然想的是另外一條路,加稅和減少政府預算,開源節流。
把赤字的缺口慢慢補上,看上去很靠譜,但現實是執行不下去的。勒緊褲腰帶就意味著大家的日子不好過,而長期的好處又跟特朗普的任期沒啥關系,何必給他人做嫁衣裳呢?
那么,按照《大美麗法案》進行減稅的話,短期財政赤字的缺口會進一步變大,因此特朗普大筆一揮,砍了1萬億的醫保預算。
到這,就有很多人開噴民生了,但比較雞賊的是,民眾醫保自費比率提高和聯邦分攤比率下降,這兩條爭議極大的條款,都被放在了2028年之后執行,也就是特朗普下臺的時候。
說白了,砍預算的大多數好處,特朗普這個任期內就能拿到,但代價則統統扔給了下一屆總統。
結合目前還在進行的關稅談判,特朗普的想法就更加清晰了——對內減稅刺激經濟,短期的財政缺口通過對外加征關稅和砍預算來彌補。
至于政府債務高企,新發的美債可能會滯銷的問題,特朗普也想到了解決方案——將穩定幣與美債進行掛鉤,這樣美債短時間里還能繼續茍著,不太可能會暴雷。
看到這里,你可能覺得雖然這個法案抽象了點,但也不是不行,然而矛盾很快又出現了。
剛剛才砍了1萬億的醫保預算,緊接著又追加了1500億美元的軍費,又給頁巖油企業增加了320億鉆井補貼,同時,立刻停止對新能源企業的各項補貼。
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角度來看,這幾條就屬于自相矛盾了。民眾的醫保都能砍,但軍費已經這么多了,為什么還要繼續漲呢?一邊砍預算另一邊還要加預算,到底圖個啥?
如果換成黨派視角,這個問題就很容易理解了。
畢竟軍工復合體和傳統能源巨頭在國會中有巨大的影響力,本身也屬于共和黨的基本盤,該拉攏還是得拉攏。
但是錢就這點錢,給共和黨的多了,民主黨那邊就少了,即便是面向未來的新能源和人工智能,該砍就得砍,一毛沒有,還得倒貼,就這你還指望保持技術上的領先?
因此,柏年認為,馬斯克之所以跟特朗普鬧得這么僵,肯定不單單是為了7500美元的新能源補貼。更核心的問題是,以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技術產業并沒有受到重視,即使它們已經是美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
對應的,硅谷精英們很難融入華盛頓的高層圈子里,對重大決策的影響力非常弱,要不怎么會一毛預算都拿不到。
如今,馬斯克已經打算成立“美國黨”,核心動機正是為了打破硅谷精英在華盛頓政治決策中的邊緣化困境,他試圖帶領美國黨占據參議院兩三個席位,從而能在關鍵決策中以小博大。
畢竟《大美麗法案》在參議院投票時,就打成了50比50,最終靠副總統萬斯的那一票驚險獲勝的。如果美國黨能在參議院獲得幾個席位的話,科技精英手里多少就有幾張牌可以打了。
我們常說政治是經濟的延續,引起全社會軒然大波的《大美麗法案》,背后也伴隨著經濟層面的劇烈震蕩,和美國經濟中不可調和的矛盾。
當下的美國經濟到底有哪些問題?這些矛盾又如何影響到了各派利益?
點個贊,柏年接著往下說。
二、背后的妥協
提起美國經濟有什么問題,繞不開的就是債務問題。其實債務并不可怕,債務還不上了才可怕。
容易被大家忽視的一組數據是20世紀90年代,當時的美國債務增速與經濟增速大差不差,開源節流,努努力,每年借的這些債還是能還上的。而到了近5年,特別是疫情之后,債務增速已經達到了經濟增速的8.3倍,這錢已經不可能還上了。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距呢?原因就在于美國已經從一個生產國完全淪為了一個消費國。美國的工業增加值占比從1985年的28% 萎縮至2025年的11%。自己造不出來了,就只能靠進口,于是貿易逆差也起來了。
這種情況下,特朗普的改革就非常簡單直接了,通過加征關稅,擋住外國進口商品,同時給國內企業減稅,增加補貼,來重振本國制造業。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本輪美國對華制裁,除了芯片、航空發動機之外,還有乙烷這類石化產品。
目前,美國在石油化工產業鏈上依舊保持著霸主地位,2024年美國乙烷產量占到了全球38%,冶煉成本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
同時,整個石化產業還貢獻了500萬的藍領就業,多數位于鐵銹帶上,屬于自己的基本盤,因此,特朗普就把傳統能源當成了一個重要的突破點。
此外,和軍工復合體類似,保險公司在美國也是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
聯合健康、安森等前五大保險集團控制著85%的商業保險市場,形成了寡頭壟斷的格局,再通過政商旋轉門和游說,它們能對美國醫保政策產生巨大影響。正好特朗普也想甩掉醫保這個大包袱,于是兩家一拍即合,由商業保險承接部分醫療補助,政府少花錢,保險公司就多賺錢。
而這么做,自然影響到了其它派系的利益,保守派和溫和派都不太滿意。
保守派參議員羅恩·約翰遜批評法案在"增加赤字"的同時違反了"減少赤字"的目標。醫療補助削減的幅度還不夠,應該加上"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這樣的參保條件。
這種發言,明顯代表的是企業主和富人的訴求,底線是美元和美債體系不能出問題。
至于提高聯邦所得稅抵扣額度到4萬美元,那更是一個笑話了。中下層一年4萬刀大概率賺不到,有減免和沒減免有什么區別。倒是富人可以通過抵扣,省更多的錢。
因此,代表中下階層的溫和派對法案也非常不滿。
政治本身就是權衡和妥協的產物,我們前面也花了很大的篇幅跟大家講了特朗普的執政思路,這項法案基本是符合目標的。
為了《大美麗法案》的順利通過,特朗普無疑還給軍工復合體和保險巨頭塞了錢,后面更多的是微調和落地。他這個時候需要旗幟鮮明站隊,向自己的基本盤證明,這些問題我能解決,而不是兩邊都想討好,這樣只會被當成墻頭草。
現實層面,政府赤字已經那么高了,老美家里也沒什么余糧了,閃賺騰挪的預算只夠給一家的了,那么綜合考慮,特朗普就得犧牲新能源和人工智能,保住自己的基本盤。
這些馬斯克自然是不能理解的,因為他只干過老板,沒做過官。
馬斯克作為企業家,深知企業運營的核心在于開源節流、提高效率;
而特朗普作為政客,更清楚“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曲線更快”的道理,種種關節處不打點到位,沒有利益交換的話,那就什么也干不了。
三、斷送人工智能產業
明面上,特朗普可謂大獲全勝,在《大美麗法案》里,有他想要的一切。然而,就在人人都知道,“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生產力即將突飛猛進”的時候,特朗普卻在為美國關上這扇窗。
此前拜登政府的2025財年預算里面,明確包含30億美元聯邦AI應用撥款、200億美元跨機構研發基金。而等到特朗普上臺,就什么都沒有了,不僅預算沒有了,相關的人工智能立法、監管也被叫停了。
這就有點黑色幽默了,在美國這個什么都貴的地方,特朗普給出的振興方案,是發展對成本敏感的制造業。而對于本國強大的科研優勢,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卻選擇視而不見,背后的原因從淺到深可以分為三層。
一是單純的選票。
畢竟特朗普的基本盤是中老年MAGA群體,連“喝消毒水能治新冠”這種謠言都信的人,你指望他們會關心什么AI,還是驅逐非法移民聽著更實在。因此特朗普也就不會在這塊多費精力,壓根影響不了自己的選票。
二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新興科技資本在國會里沒有什么發言權。
老爺們還是更操心醫保、移民、債務上限這些傳統議題。在2023年的TikTok聽證會上,還有一些議員壓根不知道tiktok是什么,以為是什么薄荷糖。還有84歲議員問扎克伯格,你的臉書上能賣豬嗎?掌權的議員們,對現代科技缺乏了解。
三是以為中美的競爭只停留在軍事上。
覺得只要自己多撥點軍費,武器不比中國差,那就沒啥問題。可現實里,中美博弈無處不在,不僅在軍事上你追我趕,在經濟、文化上,自主可控,反文化霸權也一直沒停過。
《大美麗法案》在一波三折中涉險通過,凸顯了美國在越來越大的政治分歧下,美國政府在科技領域投入的全面倒退。這種倒退,短期確實能夠帶來經濟的提振,但卻極有可能讓美國贏在當下、輸掉未來。
具體到人工智能領域,我們在2017年就推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首次將AI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23年又出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建立起全球首個生成式AI監管框架,當然,發展人工智能少不了技術標準和產業支撐。
我們相繼出臺了兩版《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從“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產品服務、行業應用”四個方面構建起了一整套標準體系,覆蓋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8大領域。
雖然當下美國還能從硬件上卡我們的脖子,但兩國之間的差距在肉眼可見的變小,未來人工智能還會給我們工作生活和投資帶來更多的驚喜。
柏年在專屬文章《7月資產配置》里,也給大家深度分析了人工智能相關板塊的機會,如果你對投資感興趣,歡迎加入我的私密圈子【柏年的財富圈】查看。
所謂帝國黃昏,無外乎政府對于經濟、財政的掌控能力越來越差。干啥都沒錢,坐視各種矛盾一步步積累,最終被引爆。窮兵黷武了半個世紀,產業空心化的美國正在走向這條不歸路。
而我們的一大優勢便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把錢花在刀刃上,花在培育新質生產力上,差距正一步步縮小,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攻守之勢異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