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2025年7月9日晚上,俄軍對奧澤爾尼空軍基地發動了一輪高密度的聯合打擊,轉運物資的軍事基地,成了戰火焦點。
奧澤爾尼基地的位置不算特別,不是指揮部,不是前線陣地,但卻掌控著烏克蘭后方的“命脈”。
所以,這里也是俄羅斯要打擊烏克蘭的原因。
俄軍打擊烏軍事基地
每天,從這里運出的裝備、彈藥、醫療物資,不斷地流向前線。而這些物資,很多都不是烏克蘭自產,而是來自大洋彼岸、來自歐洲、來自北約,靠著伊爾-76等運輸機源源不斷地送來。奧澤爾尼成了西方援助的空中中轉站。
從衛星照片上可以看到,這座機場的停機坪已經幾乎被集裝箱和臨時倉庫占滿。金屬殼子一排排地堆著,有的已經遮上迷彩網,有的還未被遮蓋起來。
跑道上,運輸機排列整齊,像是隨時準備起飛,也像是來不及撤離的目標。這是誘餌?還是現實?沒人能確定,但俄軍顯然選擇了相信后者。
這一晚,俄軍打出了多種導彈,7枚Kh-101巡航導彈先行而至,沿著烏克蘭西部的空防漏洞掠過地平線,后腳是“伊斯坎德爾”彈道導彈,具體數量烏軍暫未公布。
最奪目的,則是6枚Kh-47M2“匕首”高超音速導彈,專挑堅固目標猛砸。但就在爆炸聲剛剛停下,疑問出來了,這么大的機場,這么多的物資,這些導彈夠嗎?
要摧毀一座軍事機場,需要的不只是火力,更是密度和持續性。一枚導彈摧毀一架飛機不難,但要讓整個機場陷入癱瘓,光靠十幾枚彈藥,遠遠不夠。
如果烏軍說得沒錯,俄軍這次總共發射了13到14枚導彈,這數量聽起來像是警告,不像是決戰。
俄軍庫存吃緊?
這不是俄軍第一次打這里,6月,他們也來過一次,但效果不佳。這次回頭再打,說明他們看重這個點,但也暴露出一個問題,他們打不死這個基地。
俄軍現在的打法,很像是在“添油”,一批導彈打完,再等一輪,不是不想一擊致命,而是做不到。高精度導彈的庫存早已吃緊,工業產能追不上消耗速度,打一天得等七天補彈。
這場戰爭打到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信息戰、無人機和網絡戰再花哨,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工廠的煙囪是不是冒煙。俄軍的“造彈工廠”產能有限,這一點,不但讓他們在戰場上投鼠忌器,也讓他們沒法像美軍那樣打出“毀滅性覆蓋”。
再談奧澤爾尼,它不是一座普通的機場,這座基地有著接近百年的歷史,最早建于1933年,德國人曾在1942年擴建,到了蘇聯時代,這里部署的是重型轟炸機和防空戰斗機團。
現在留下的,不只是回憶,還有30個堅固的機堡結構,還有多條跑道和備用滑行道,哪怕一條被炸了,還有別的出路。
想打掉這樣的目標,不是讓導彈隨機亂炸,而是要有專門的鉆地彈,對準機堡深處鉆進去炸開。
要有子母彈、末敏彈,鋪天蓋地掃蕩停機坪上的目標,要有持續的火力覆蓋,把維修人員和物資轉運能力徹底打掉。
但這些,俄軍現在能力有限。更難的是,烏克蘭可能早就知道俄軍會來,有分析說烏軍在機場附近設置了假目標,專門吸引導彈打偏。
但從衛星圖來看,那一堆一堆的集裝箱、那些實打實的運輸機,不像是擺拍。尤其是最近幾周,這個基地的起降頻率明顯增加,說明它正處于高強度運轉中。
這讓俄軍更難下手,打吧,只能打一部分,不打,前線壓力會越來越大。
其實,這場導彈襲擊背后的問題,不是導彈準不準、炸沒炸中,而是俄軍的彈藥夠不夠?
俄軍軍備壓力大?
過去這三年多,不光俄軍,烏軍也一樣,打得最緊缺的不是武器,而是彈藥。152毫米榴彈、122毫米火箭彈,甚至是普通的機槍子彈,都要靠一批批國際運輸維持供應。精確制導導彈更是稀缺資源,俄軍每打一輪,庫存就又瘦一圈。
所以他們不得不節省,不得不分批打,不得不賭一賭烏軍的反應速度。
而時間,往往是戰場上最昂貴的東西。
從戰術層面看,俄軍這次打擊雖然選擇了高價值目標,但效果有限,烏軍的運輸線沒有被掐斷,飛機還在飛,物資還在流,西方援助沒有停,也沒有慢。
從戰略角度看,這一輪打擊更像是一次“姿態”,告訴烏克蘭,也告訴西方,我們知道你們在干什么,也知道你們的物資在哪。
奧澤爾尼還在,運輸機還在起飛,但俄軍的導彈庫存,可能又少了一輪。
接下來,會不會有下一次打擊?很可能。但那輪打擊能不能讓這個機場“閉嘴”?現在沒人敢肯定。
信息來源:
烏克蘭說多地遭俄空襲 烏軍無人機襲擊俄致3死7傷 2025-07-09 20:43·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