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學起源于100多年之前。曾獲得過諾貝爾獎的俄國生物學家梅契尼科夫最早提出“死亡學”(Thanatology)的概念。這個自殺過兩次都沒死掉的人認為,研究這門學問,可以減少人類承受痛苦的過程,并改善生活品質。這個學科的名字取自希臘神話里的死神塔納托斯(Thanatos),這個詞被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學家解析為“對死亡的愿望”或“死亡本能”。
在此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里,已經有很多心理學家和醫學家介入生死學相關的研究。時至今日,已經有幾百所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其中耶魯大學就有一門著名的死亡公開課。越來越多的醫院開設了“臨終關懷”相關的培訓課程。而這門課也陸續進入了很多中學和小學,甚至有很多兒童文學和繪本作品也開始觸及這個重要的議題。
好奇學習社區早在2017年就將生死學作為我們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也許是國內最早為未成年人開設生死課的教育機構了。多年以來,我們的青少年生死學也經歷了多次迭代更新,試著用更加多樣化的方法讓青少年開始思考這個問題,而不是將它們封存在心底,比如我們會模擬葬禮,想象自己的葬禮上別人會如何紀念自己。有一年我們真的挖了個大坑讓孩子們體驗和分享,每個人都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新的思考。我們應該提前書寫自己的遺囑,整理自己的遺愿清單,有時候以終為始地思考,反而可以向死而生地重獲新生。我們還會給死去的親人寫一封信,彌補生前沒有好好告別的遺憾。我們沒能好好告別的又何止是親人,我們為戰爭為瘟疫,為在天災人禍中遭遇不幸的人舉辦好奇公祭日,也圍圈分享,祭奠任何已經失去的東西,再也沒聯系過的朋友,沒寫完的故事,一件丟了的玩具或是一本再也沒翻開的書。我們會一起去掃墓,也會一起去探索開放參觀的古墓,甚至是留存了2000多年的東漢崖墓。土葬、水葬、火葬、木棺、船棺、懸棺,不同的喪葬習俗背后也是不同文化的生死觀。我們一起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也閱讀《我永遠愛你》或是《爺爺變成了幽靈》這樣的繪本來用不同的語言體驗離別和失去,我們也一起看《死亡詩社》或是《尋夢環游記》,充分談論這些我們困惑的問題。我們在清晨一起讀過狄蘭·托馬斯的《死亡也并非是所向披靡》或是里爾克的《沉重的時刻》,也在深夜發起過關于自殺的討論會,為什么加繆會在《西西弗神話》開篇就說:自殺是唯一嚴肅的哲學命題。去年,作家瓊瑤自殺去世后的第二天,我和震驚而困惑的大家圍坐在一起彼此分享,討論結束后,還去瓊瑤誕生的成都市第二醫院現場緬懷。
奧古斯丁說“ 唯有面對死亡之時,一個人的自我才真正誕生”。在無時無刻不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青春期,生死學是青少年進行自我覺察和自我探索的重要方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