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諸多變化。一個頗為有趣的現象是,明朝的士大夫到了清朝卻變得 “乖巧” 起來。
這一轉變背后,實則是清朝獨特的統治模式,詭異般地填補了明朝皇權體系長期存在的一個系統性漏洞。
先說明朝的皇權體系。明朝皇帝和官僚的關系,猶如人大與行政、裁判與球員,在行政結構上不屬于同一層級 ,上層即便弱勢也握有仲裁權力。
像嘉靖皇帝通過大禮儀之爭成功干趴楊廷和,崇禎在位 17 年頻繁更換 19 任首輔,都彰顯了這種皇權仲裁的力量。
從理論上講,明朝的這種官僚制度具備不少優點,比如普遍的官僚選拔機制,相對緩和的政治斗爭(在王朝穩定之后),內戰爆發概率大幅降低,一定程度上還能延緩官僚系統的腐敗進程。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明朝皇權體系暴露出一個致命的系統性漏洞 —— 皇帝缺少利益一致的堅定政治盟友 。
明朝皇帝的權威高度依賴于仲裁權的行使,他們肩負著通過仲裁來延緩、阻止官僚系統腐敗墮落的重任。
但官僚系統卻陽奉陰違,表面上在宏觀層面支持皇帝行使仲裁權,背地里卻依舊貪婪成性,將躲避仲裁、追求腐朽墮落當作行事準則,這就使得皇帝與官僚系統在實際操作中產生了不可調和的根本利益沖突。
這一漏洞如同多米諾骨牌,引發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在京城之內,皇帝不得不頻繁介入政事,親自行使仲裁權,畢竟權力若長期閑置,就等同于無。
在地方上,皇帝更是面臨難題,由于缺乏有效的直接管控手段,只能長期監視并提拔地方勢力進京,或者借助戰爭等特殊契機插手地方行政事務,否則很難對地方行政施加直接影響。
如此一來,明朝皇帝只剩下兩個無奈的選擇:要么像朱瞻基、朱祐樘那般勞累過度,親力親為處理繁多政務;要么如朱厚熜、朱見深一樣,大力加強特務機構的力量。
可特務機構也并非完美之選,東廠雖然相對值得信賴,但廠公規模有限,且名聲極差,副作用明顯;錦衣衛規模龐大,卻因其成員本質上也是為了仕途生計的官員,忠誠度難以保證。
所以,明朝皇帝若想維持良好名聲,大多只能選擇過勞理政,而這最終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像萬歷這樣長期怠政的奇葩皇帝。
反觀清朝,滿族皇帝巧妙地填補了這一明朝遺留的皇權體系漏洞。清朝皇帝擁有滿人這一堅定站在自己陣營的政治盟友 。
作為異族皇帝,這一身份不僅絲毫未阻礙其行使仲裁權,反而因在中央和地方都有滿人作為權力延伸,使其在打擊反對者時更加得心應手。
以乾隆下江南為例,他真的能夠在江南召集滿人同胞,給當地士紳 “送溫暖”,這種直接有效的權力展示,讓士紳們不得不乖乖順從。
對比之下,嘉靖皇帝若想插手東南事務,還得借助抗倭戰爭的名頭,艱難地施展權力。
此外,清朝統治者對士大夫群體采取了寬嚴相濟的策略 。在 “寬” 的方面,將 “崇儒重道” 確立為基本國策,通過開科取士廣泛招攬人才,組織編撰《四庫全書》等文化工程傳承傳統文化,成功贏得了士大夫群體的好感,使其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依靠力量。
在 “嚴” 的方面,清朝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殘酷打壓士大夫群體中的反清、抵觸情緒和不合作舉動。在高壓政策下,士大夫們陷入極度恐懼,為求自保,只能選擇謹言慎行,變得愈發 “乖巧”。
明朝士大夫在清朝變乖這一歷史現象,根源就在于清朝獨特的統治模式有效填補了明朝皇權體系的系統性漏洞,再加上對士大夫群體恩威并施的策略,從而造就了與明朝截然不同的政治生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