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斤米面扛在肩,一口氣爬上七層樓,對我來說是小意思!” 67歲孫老師聲音洪亮、腳步穩健,遠超同齡人的彪悍體能令人驚嘆不已。
誰能想到,這位海邊能游泳、家里能擼鐵、爬樓不費勁的“硬核大爺”,曾是一位連平地快走幾步都會胸悶氣短、咳喘連連的中重度慢阻肺病患者?他的蛻變背后有著怎樣跌宕起伏的故事?
△冬季在西雙版納瀾滄江里游泳
那黑色濃痰和異常憋悶可謂刻骨銘心,只可惜等了11年才真相大白
2008年,我所在的單位響應“退城進園”政策,需要整體搬遷。當時有一個特殊環節讓我如今仍記憶猶新——帶領職工拆除廠區的吸塵室。這個吸塵室長期處理棉花和亞麻纖維產生的飛塵,內部沉積了大量混合著棉絮、麻絨和灰塵的厚重污垢,空氣里懸浮的粉塵也肉眼可見。
我們低估了環境的惡劣程度,起初幾天都只是簡單防護,沒有佩戴專業的防塵口罩。幾天后,我的身體發出了強烈的警報,開始頻繁地咳出黑色濃痰,連擤出的鼻涕都帶著明顯的黑色污跡,仿佛呼吸道在排出那些吸入的污物。
更糟糕的是,就在拆除工作結束不久,可能因為粉塵損害了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加上連日勞累免疫力下降,一場嚴重的“感冒”襲來。醫生按常規呼吸道感染治療,我吃了消炎藥并且連續掛了好幾天的點滴,但是效果甚微,咳嗽、胸悶的癥狀絲毫沒有緩解。后來,醫生調整了方案,懷疑是粉塵引發的呼吸道炎癥,給我開了一種吸入藥。說來也神奇,使用這種吸入藥后,短短幾天,不適感就顯著減輕,病情迅速好轉,基本恢復了正常。
現在回想起來,那很可能是我潛藏多年的慢阻肺病“露出馬腳”了,畢竟我從17歲高中時期就開始抽煙了。過去感冒時也常伴有痰多、輕微氣短的情況,只是從未像這次般嚴重。我從三十幾歲起就養成了每天快走散步的習慣,但那次發病期間,我平常輕松走完的路程變得異常艱難,走不了多遠就呼吸急促,氧氣似乎怎么都吸不夠。
那次“治好”之后我并未深究,然而,隱患已經埋下。2008年至2019年間,類似的憋悶感又出現了三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慢阻肺病的“急性加重”。每次誘因似乎都是感冒,緊接著呼吸道癥狀就會急劇惡化,喘氣變得極其困難。可惜當時我對慢阻肺病毫無概念,更談不上規律用藥。每次發作,我都簡單地將其歸咎于“重感冒”,自己胡亂吃些感冒藥、消炎藥對付過去,熬過最難受的那幾天,等癥狀緩解了也就不管了。
我一次次錯過了確診的機會,直到2019年,我去了三甲醫院的呼吸科就診,醫生安排做了肺功能檢查,結果一出來他就明確告訴我:“你這已經是中重度慢阻肺病了。”隨后進行了全面檢查,診斷結果還包括了肺大泡、肺氣腫,以及相伴多年的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氣管炎,糾纏我十多年的病因終于真相大白。我看著報告,感到震驚又懊悔,要是早點知曉和治療,肺也不至于壞成這樣。
我設計的肺功能追蹤表格成了肺部健康的“晴雨表”
作為曾在危難時帶領數千名職工讓工廠起死回生的老領導,確診之后,我把管理工作隊伍的鐵腕用在了管理自己的健康上。
聽說不少病友對肺功能檢查望而卻步,原因五花八門,有人一使勁呼氣就會劇烈咳嗽,有人則無論如何都難以完成一次真正用力的呼氣。坦白說,最初我也被這些擔憂困擾著,但后來查閱了不少相關的醫學資料和科普文章后,我才意識到規律的肺功能檢查是評估我肺部狀況的金標準。 如果逃避檢查,醫生就無法準確判斷我病情的嚴重程度是穩定了、好轉了,還是悄無聲息地惡化了,自然也就沒有調整治療方案的依據了。
考慮到這關乎我的長期健康管理,我最終下定決心,克服了內心的抗拒,堅持把肺功能檢查做下去。回想起來,醫生最初建議是每半年查一次,后來根據我的情況穩定,調整到了基本每年一次。而我自己也逐漸從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關注,每次檢查都像是一次小小的考試,隱隱期盼著能看到哪怕一絲一毫的進步。
為了讓這份期盼看得見、摸得著,我專門花心思設計了一個肺功能追蹤表格,用A4紙打印出來,清晰明了。我特意在表格上方標注了慢阻肺病的嚴重程度分級標準,并把幾個至關重要的參數名稱醒目地列出來,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第一秒率(FEV1/FVC) 等等。每次檢查完,我都會第一時間把關鍵數據補充進去,這樣不僅能對比數字,更能一眼看清它們代表的意義。
△我近期不在老家,無法拍攝已填寫數據的表格
先給大家參考一下表格模板
冬季南下、夏季北上,我像候鳥一樣更換生活環境,只為避開氣候變化對呼吸系統的刺激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的關鍵肺功能指標波動幅度非常小,肺功能得到了有效維持,沒有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一方面源于我平時對營養補充的重視,另一方面則是我對環境管理的格外用心。
△部分肺功能檢查結果
得了慢阻肺病之后,我對溫度和濕度變化、空氣污染物非常敏感,冬季的寒冷干燥與夏季的炎熱潮濕正是急性加重的兩大主要誘發因素。雖然無法左右四季更迭帶來的氣候變化,但我主動遷徙,“候鳥式”地規避不利氣候,到對呼吸道更友好的環境中生活。
我冬季去三亞、西雙版納等熱帶地區生活,那里冬季濕度適中,氣溫通常在15-25°C甚至更高,能避開干冷空氣對氣道的刺激。夏季則到威海等相對涼爽的地方,以免高溫高濕給呼吸和心臟造成額外負擔。
大家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結合自身情況選擇地區,但是更換生活環境絕不能替代治療,還是要堅持規范用藥、定期復查,才能更好地管理疾病。
規律的力量訓練和有氧運動給了我十足的底氣
早在確診慢阻肺病前的2013年,我就開始做規律的力量訓練了。即使確診的消息如冷水澆頭,我也未曾動搖,更沒有降低強度。我在家里專門找了一個空房間打造了居家健身房,每周都會系統訓練胸、背、肩、上肢、下肢五大肌群。即使是在冬夏季節更換了生活的城市,用于鍛煉的啞鈴、杠鈴等器械我也都裝上車一起帶著。
下面分享的是我個人的運動規劃表,不過,這套規劃節奏較強、負荷較重,可能并不適合運動基礎薄弱或年長的朋友。僅供大家參考借鑒,請務必結合自身狀況,量力而行,安全第一。
得益于規律的運動習慣,我的整體免疫力一直維持得相當不錯。再加上從62歲起,我每年冬季都會接種流感疫苗,并且還接種一次肺炎疫苗(應當每5年接種一次)。這些措施效果顯著,近幾年里,我幾乎沒怎么感冒過。即使是新冠疫情后期不幸“中招”,我也在短暫發燒后便迅速康復,未受太大影響。
在體力方面,我也有著十足的底氣。日常需要提著各種重物上下樓梯,對我而言完全不在話下。我家住在七樓,從一樓到我家門口,不多不少正好97級臺階,即便是提著差不多20斤左右的大米或者一桶飲用水,我也能一步不停地直達7樓。
正因為自己淋過雨,現在總想為別人撐把傘
回首2008年到2019年那痛苦而麻木的11年,我的心中依然沉甸甸地壓滿了遺憾,那時若能及時診治,我的人生軌跡或許截然不同。
或許是因為自己“淋過雨”,我現在總想為別人“撐把傘”。每當在街頭巷尾看見那吞云吐霧的人,特別是那些已經走路氣喘吁吁、瘦削、一活動就“脖子青筋暴起”的老年人,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上前去勸他們盡早戒煙和檢查肺功能,以免在不知不覺中患上了慢阻肺病。不僅如此,我還將《看呼吸》平臺每周三播出的科普直播節目轉發給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希望那些真實的病例剖析、實用的防治方法能夠幫他們減少一些健康盲區。
然而,大多數人一聽到“肺病”二字,臉上立刻浮現出抵觸和忌諱的神情,要么覺得“晦氣”,要么抱著“哪能那么巧輪到我”的僥幸,要改變一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和習慣談何容易?往往只有像我當年一樣,順暢的呼吸真的成了奢望,才會幡然醒悟。
盡管質疑與回避接連不斷,我依然會盡己所能做一名“慢阻肺病防治義務宣傳員”,用我走過的彎路、承受過的代價作為警示,幫助他人在肺功能尚可挽回之時就獲得及時、規范的治療。
患者故事征集
在過去兩年里,《看呼吸》曾推出系列專訪《我的呼吸故事》,很多呼吸慢病患者用心講述了自己患病、看病的體驗,比如,72歲的魏大爺講述了如何用四年時間就打破了“慢阻肺病不可逆”的魔咒,51歲的張女士分享了一張“運動處方”扭轉她人生軌跡的故事,一個20 歲出頭的極重度肺功能障礙患者講述了自己如何用整個青春從恐懼變得無畏……
有讀者從《我的呼吸故事》中獲得了疾病知識,還有人汲取了面對困境的力量。
為繼續傳遞這份力量,我們真誠地歡迎所有患有呼吸慢病的朋友們聯系小助手,講述您生病、看病的真實經歷,或其他與健康相關的有趣體驗或感悟,我們將會根據您講述的內容撰寫成文章。
大家也可以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故事,并發郵件至editorkanhuxi@163.com投稿。
1、只接受基于本人或近親屬真實經歷,不接受虛構內容。
2、稿件必須是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3、文章字數建議在 1000-2000 字。
4、編輯部審稿、修改、加工后發布。
5、請在郵件中注明常用聯系方式(手機號或微信號)。
6、對于接受采訪或撰寫故事的患者,文章一經發布,付稿酬 500 元/篇。
掃碼添加小助手,加入患者群交流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排版:張彥
此內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
1
2
3
看呼吸
權威實用的
呼吸科普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