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當“地球的綠爸爸”,得有一點當爸爸的樣子。
這個夏天可能是歷史上“最熱的夏天”,各地高溫紀錄連續被刷新。世界氣象組織(WMO)說,數據顯示2025年有80%概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年份,上次是1850年。
這么熱的天應該是“人類自己造的孽”。工業污染、石化能源、溫室效應,喊了一百年,治了幾十年,沒什么卵用。從2025年,地球上的先進國家們歐洲和美國,紛紛開始“開倒車”,好像只有中國人還在為節能減排努力奮斗。
西班牙804個城鎮亮起最高健康警報,法國1350所學校緊急關閉,意大利醫院開辟“中暑專用通道”。據說因為鋼結構受熱膨脹,導致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塔尖偏移了20厘米,運營方緊急關閉了頂層觀景臺2天。
地球都快熱的冒煙了。在歷史性的46℃高溫下,開油車的歐洲人能夠感受到輪胎駛過瀝青路面發出黏膩的呻吟。但他們的選擇是,削減光伏電站補貼,部分放寬排放標準,把禁售燃油車時間推后到2035年。
美國就不用說了,特朗普揮筆簽下“大漂亮法案”,堪稱化石能源復活術,連馬斯克都看哭了——要不是有中國奶媽養著,他的特斯拉估計這回要死透。
德國砍掉電動車補貼,銷量應聲暴跌68.8%;法國將中國產電車踢出補貼名單,開始對本土燃油車網開一面;大漂亮對電動車加征250美元年費,變相鼓勵油車上路……有人說歐美政策制定者們在熱浪中“集體中暑”,其實這就是發達國家的文明,斯文掃地。
細想不難理解,嘴上都是主義,心里都是生意。歐洲佬、美國佬為什么開歷史倒車?因為打不過中國的新能源產業鏈啊!
眼下中國貢獻了全球80%光伏組件、70%風電裝備,十年間推動風光度電成本驟降60%-80%。單機18兆瓦海上風機昂首下線,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破世界紀錄,中國制造的風電光伏產品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更震撼的是產業根基,從硅料提純到儲能電芯,中國掌控90%以上產能。美國50%儲能電芯依賴中國進口,中國制造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應急電源”。
直說了吧,中國簡直就是“地球的綠爸爸”。
歐洲自己造電池的能力嚴重不足,他們最大的電池項目爛尾了,90%要依靠進口。歐洲的車樁比例是16:1,中國是2.45:1。中國車主經常抱怨節假日出門搶樁搶瘋了,而歐洲人開電車出門就像荒野求生。
中國電車又便宜又好開,奔馳寶馬奧迪們卻發現電車越賣越虧,不得已開始撿起內燃機的命根子,還要上大排量。BBA們說電車不夠豪華,實際情況是加了補貼他們也打不過中國車。產業鏈、基建、成本三件套,歐美都跟不上中國,就算抱團取暖也會把內褲輸掉。
地球新能源大轉型的方向盤,現在握在中國人手里。在這個節點,開不開油車,看來不只是個人選擇:你踩油門的每一腳,似乎都能影響未來能源大博弈。
蔚來汽車的李斌曾說,不明白為什么好多人還喜歡聞汽油味兒?他的格局小了。理性的說,換不換新能源車?已經不只是消費選擇,而是人類在能源懸崖邊的自救投票。
這不是道德綁架,是物理定律。中國電車滲透率突破50%,歐洲25%,美國僅10%;同級電車全周期使用成本僅為油車1/3,中國流行800V超充實現“10分鐘續航400公里”;全新混動技術將油耗壓至3L/百公里,續航突破1300公里。
那些聲稱“電車不成熟”的固執,在2025年的熱浪中顯得蒼白可笑。比亞迪正在全球征戰,寧德時代的德國工廠產能利用率達98%。形勢比人強,所謂電動化“技術短板”,不過是油車擁躉的最后遮羞布。
在這個最熱的夏天,每一輛油車都是移動的加熱棒,排氣管噴出的尾氣正讓地球這個桑拿房越來越熱。畢竟,燃油車每燃燒1升汽油,就向大氣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
中國人制造的電池、光伏板、風力機、電動車,正在全球組裝“諾亞方舟”。咱要當“地球的綠爸爸”,得有一點當爸爸的樣子。
歐美政客們反正是不要臉了。中國人還是有良心。當爸爸還是得有點樣兒,摸著發燙的方向盤,看著窗外扭曲的熱浪,是不是該問問自己:這輛油車,還好意思開下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