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仍處于寒冬,然而挖掘機卻賣爆了。今年1 - 5月,挖掘機銷量達10萬多臺,同比增長17.4%;國內銷量為57000多臺,同比增長25.7%。不止挖掘機,平地機、裝載機、叉車等工程機械設備銷量也都在猛增。
在中國民間,有一個重要指標叫“挖掘機指數”,意思是若挖掘機賣得好,就表明中國房地產和基建發展良好。但問題是,今年前5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僅有36234億元,同比下降了10.7%。
答案藏在另一組數據中。前5個月,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6.6%。此前,中央增發了1萬億的超長期國債,投向約1.5萬個項目,其中超70%都是水利工程。
為何重點發展水利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水利基建中有一個重要環節是運河。以往外向型經濟循環依靠海運網絡支撐,如今,內河航運網絡或許將成為內循環的關鍵。在當下政治局勢緊張、外貿風險頻發的情況下,運河被賦予了極為特殊的戰略價值。一旦發生極端沖突,內河航運能夠極大且快速地保證產業、人員、能源等的安全備份,助力內陸構建起戰略緩沖屏障。所以我們看到,江西、廣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這6個中部省份都在大力開挖運河,其戰略價值已上升至國家發展命脈的層面。
第二,在房地產走弱和出口承壓的背景下,基建再次成為經濟的壓艙石。水利工程的產業鏈極為龐大。上游涉及水電、水泥、鋼筋、砂石等建材行業;中游能激活工程設計、施工企業;下游還有運營管護企業。有研究測算,每向這條產業鏈注入千億級資金,即可帶動49萬就業崗位,在所有行業中,其就業拉動效應最為明顯。這兩年水利方面已投入近3萬億,大家可以算算這帶動的就業規模。
最后,水利工程兼具民生保障與戰略防御的雙重屬性。以前搞基建常依靠高鐵,從較長時間來看,一些偏遠地區的高鐵線路會因客流量不足,效益不佳,出現“僵尸高鐵站”,造成資源浪費。但水利設施不會如此,它日常可調配水資源,發揮基礎服務功能,在汛期若能成功抵御一次超標準洪水,所避免的經濟損失便遠超建設投入,怎么算都不會虧。
這一輪的新基建,其核心價值已不再局限于依靠基建拉動GDP,而是演變為關乎整個國民經濟循環、協同區域發展、促進要素流動等一系列更大層面的基礎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