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資格要求我?”連父母都不該越俎代庖替子女填報志愿,老師憑什么對學生志愿選擇指手畫腳?
6月25日,高考成績出爐當天,江西瑞昌一中校園內瞬間沸騰。
該校有兩位理科生穩居全省前三,還有一位文科考生斬獲第六名佳績,具備沖擊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硬實力。
不過,這份喜悅背后也潛藏著抉擇難題:盡管分數達到清北錄取標準,但可選專業多為就業形勢嚴峻的冷門方向。
經過慎重考慮,幾位學生最終堅持“專業優先”原則,選擇了上海一所985高校的優勢學科。
這個看似理智的選擇,卻讓任課教師情緒失控。
不僅在班級群內公開批評學生“目光短淺”、“辜負栽培”,更是一氣之下直接解散了學習交流群。
突如其來的變故令幾位學生陷入尷尬與委屈交織的情緒之中。
據悉,在部分地區,若成功培養出一名清北學子,相關教師將獲得高達十萬元的獎勵,學校也將獲得更多政策扶持。
也就是說,學生是否報考清北名校,早已超越個人選擇范疇,牽涉到教師切身利益和學校資源分配。
此次高分“流失”,不僅意味著獎金落空,也讓教師們的辛勤付出付諸東流,產生激烈情緒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面對老師的當眾指責,學生們同樣感到難以接受。
他們強調這是經過反復權衡后作出的理性決定,卻換來無端責難。
無奈之下,只能將對話截圖發布網絡,希望公眾給予公正評判。
事件曝光后,輿論迅速兩極分化,評論區秒變辯論戰場。
支持學生的網友堅定認為,高考志愿是人生重要決策,任何人都不應越權干涉。
有人憤怒表示:“把獎金利益凌駕于學生前途之上,這樣的教育者如何擔得起‘師道’二字?”
另一部分聲音則站在教師立場發聲,覺得三年傾心教導遭遇“背棄”,不僅經濟受損,尊嚴也受到打擊。
有網友感慨:“就算不認同學生做法,也不應將私人聊天內容公之于眾,讓教師承受輿論暴力。”
雙方觀點尖銳對立,爭議持續升級,社會輿論徹底分裂。
關鍵時刻,教育評論員張雪峰發表了一番冷靜分析,引發眾人深思。
他建議:“不能再把清北錄取當作考核指標,應該依據分數提升幅度、全省排名變化來評估教學成果。這樣才能真正激發教師積極性,助力每位學生成長。”
這番話確實切中要害,但現實遠比理論復雜。
在很多地區,教育主管部門仍把“清北率”作為衡量辦學質量的核心指標。
只要這種評價體系不變,學校就必須迎合上級要求,教師也只能“脅迫”學生共同追求政績目標。
正當各方熱議之際,一位知情學生的爆料再次掀起了輿論波瀾……
據透露,這幾名高分考生早被校方列為清北重點培養對象,享受諸多特殊待遇。
獨立備考教室、專屬輔導團隊,甚至包括校外培訓資源,學校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所處的學習群名稱即為“清北沖刺群”,說明師生之間早有明確預期。
高考成績揭曉后,一句“放棄清北”的決定,顯然違背了先前形成的共識。
雖然教師言辭確實欠妥,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源于被打破的心理契約。
目前,校方與相關教師已向學生正式致歉,這場風波似乎逐漸平息。
整起事件沒有絕對的對錯,教師有自己的無奈,學生也有自己的考量。
正如張雪峰所言,唯有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類似矛盾的發生。
歡迎各位讀者在評論區留下您的真知灼見,我們期待聽到更多理性聲音……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