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賈曉雯
網絡截圖
近日,就讀于湖南長郡中學的學生小凱沉迷熬夜玩手機、經常晚自習缺席,導致成績下滑,高考考了575分。高考后,因小凱未兌現“買手機后好好學習”的保證,曾經的尖子生成績遠低于預期,父母將其趕出家門,更換門鎖密碼、切斷生活費。
據媒體報道,小凱的父母之所以這樣,不僅因其沉迷于熬夜玩手機、經常晚自習缺席,還在父親砸掉其手機后,燒毀暑假作業,把家具全砸了,甚至還寫下遺書。據小凱說,父母明確表態,必須考上985,不然就不送孩子去上大學。
沒考上985被父母趕出家,誰錯了?對此,網友們各執一詞。支持父母方認為,父母“寒心源于態度非分數”,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小凱浪費天賦,行為太多極端。批評父母方認為,父母的行為屬于精神暴力,給小凱壓力太大,指責父母唯分數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為潮新聞記者分析,孩子在高考前出現沉迷游戲、染上網癮的問題,很顯然,不僅僅是孩子自身的問題,還有可能是家庭教育、親子關系的問題。
“對于家長來說,孩子沉迷網絡,導致高考沒考出理想的分數,肯定很失望,采取這種方式可能也是希望給孩子一個教訓,讓他認識到問題所在。”熊丙奇表示,但實際上,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可能并不能夠起到好的效果。“從現實來看,對待有網癮的孩子,你越是采取過激的方式,他可能越極端,以往也曾出現過家長病急亂投醫,把孩子送去矯正機構,而矯正機構采取完全不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過激的、粗暴的方式,比如,體能訓練、體罰、電擊等行為,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因此,對于學生沉迷于網絡,實際上是要反思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培養學生習慣時起到的作用,是否給予了家庭的溫暖。相比名校入場券,培養健全人格和責任感更關鍵。”熊丙奇說,現實生活中,不少父母對待“熊孩子”像小凱父母一樣,這是一個共性且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亟需引起我們的重視。
(來源: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