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3交通之聲撰稿
部分綜合自微博@魏建軍、@長城汽車
7月8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正式宣布啟動“35+計劃”,即日起面向全球35歲以上的資深人才開啟專場招聘。此次招聘覆蓋技術、采購、企劃等多個崗位。在官宣視頻中,魏建軍直面社會熱議的“35歲門檻”:“第一波90后已經35歲了,35歲在別人看來好像是個坎兒,很多大門可能都關上了,但35歲,只是開場而已,加加油充充電,干就完了!”
長城汽車此次明確的“35+”招聘標準,再次將“職場年齡限制”、“年齡焦慮”議題推向臺前。只不過這一次,35歲以上的群體,成了被企業堅定選擇的對象。
當35歲成為“過期”標簽
卻如其所說,在社交網絡上,人們普遍認為35是個尷尬的年紀,貼滿了時代性的集體焦慮與身份迷惘。中年被悄然塑造成一個尷尬的“夾心層”坐標——向前看,青春的莽撞與試錯成本豁免權似乎已然過期;向后望,世俗定義的“功成名就”或“安穩著陸”卻尚未如期抵達。而招聘啟事上“35歲以下”的紅線,如同無形的玻璃門,將資深經驗與成熟判斷攔在門外,技術迭代的浪潮洶涌,“經驗”的光環尚未焐熱,“過時”的寒意已悄然逼近。
2007年,四川大學的一名研究員調查了30萬個職位空缺,發現成都70%的職位和上海80%的職位要求申請人年齡在35歲以下。全國總工會2022年一項全國性調查也顯示,35歲-39歲年齡組職工中有54.1%擔心失業,70.7%擔心技能過時,94.8%感覺有壓力,均是各年齡組中比例最高的。2023年,招聘機構智聯招聘的一項調查發現,85%的受訪者表示公司以35歲為界限。
沒有人能永葆青春,步入35歲是每個人必經的階段。然而,將這一自然生命節點固化為普適的“淘汰閾值”,本質是對個體差異與發展規律的漠視。所謂的“人生階段”雖客觀存在,但節奏千差萬別,當我們用同一把“35歲標尺”粗暴丈量所有人生,其荒謬性無異于網絡盛傳的“人生必做清單”,兩者都是以虛構的時效性框架,制造集體焦慮,擠壓個體選擇空間。要知道,數字本身并不具備意義,多數恐慌都源于被建構的“標準”。
打破年齡門檻,讓職場回歸能力本位
就業市場對35歲群體的排斥,往往根植于一種刻板印象:認為這個年齡層背負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擔,學習能力下降,專注度減弱。
而在部分將35歲視為職場“天花板”的年輕人看來,似乎必須在此年齡前攀上職業頂峰。這種認知催生了職場中的“早跳族”——若在一兩年內未獲晉升,便急于跳槽。這種對“快速成功”的執念,疊加外界成功學的影響,不僅加劇了年輕人的職場焦慮,也可能誘使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誤入歧途,追求捷徑。而更深層的問題是:如果一個行業默認從業者從本科畢業到35歲便“必然退場”,那么,短短十余年的職業窗口期如何能培育出真正深耕行業的專家?這不僅是對個體職業生命的巨大浪費,更將動搖行業持久發展與知識傳承的根基。
誠然,當外部環境難以改變時,我們應該聚焦于自我突破——“事有不成,反求諸己”。追求穩健的職業發展,核心在于持續提升個人職業競爭力。保持提升能力的緊迫感與主動性,鍛造終身就業能力,避免讓“能力不足”成為自身職場發展的“天花板”。然而,今日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個體是否已陷入過度自省的內耗?反復追問“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缺乏競爭力?”、“是不是我的要求太高?”、“是不是我不夠投入?”,這種自我苛責是否已偏離了問題的本質?因此,雇傭者一方同樣需要深刻反思: 是否缺乏足夠的識人用人智慧?是否未能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才?
企業不應讓偏見筑起門檻,最終陷入“對應屆生苛求經驗資歷,對資深人才挑剔年齡”的結構性困局。長城汽車高調啟動全球“35+專場招聘”,不僅是一次企業人才戰略升級,更以行動向“35歲門檻”發起正面挑戰,戳破了“年輕即潛力,資深即負擔”的偽命題,將職場價值評判重新錨定于能力而非年齡數字。
網絡中有個很暖心又恰當的比喻:人生就是時鐘,如果將80歲的人生比作一天24小時,35歲,指針才剛走到10:30的位置而已。
(圖為小紅書網友所攝/10:30的西湖)
你是否認真看過10:30的天光?
晨霧散盡,陽光澄澈飽滿,不是初升時的羞怯試探,也遠未抵達正午的灼熱逼人。前方尚有長長的白晝可供揮灑、耕耘,去勾勒心中那些日漸清晰的圖景,這是一天中最富行動力、最具建設性的黃金段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