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Unsplash)
在進入正文之前,請先回答一個問題:除了剛剛點開的我們這個薦書鏈接,你和你身邊的人都從什么渠道獲得新書信息?
答案也許各式各樣。可能是在電視劇里——有多少人是在看了《長安的荔枝》之后,才想起找同名原著來看的?可能是在綜藝節目里——創作歌手唐漢霄在《歌手2025》雖然是“一輪游”,但他在前采環節中推薦的《跟動物交換身體》,聽上去很有趣(另外,還有人從戀綜里被安利了《悉達多》);也可能是在電影里——在口碑之作《完美的日子》中,主人公平山先生除了愛看樹、拍樹,也喜歡看一本叫作《樹》的書(對,本期榜單我們也選了這一本)……
沒關系,不論從什么渠道,能讓大家注意到書本身,就是好事。暑假來了,無論你在路上,還是在辦公室,閱讀一本書,永遠都是最高性價比的研學游。
請收下這份充滿誠意的榜單,祝閱讀愉快!
文學類
《阿拉伯之沙》
[英]威爾弗雷德·塞西杰 著,陳晞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5-6
位于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那一片世界上最大的砂質沙漠,被阿拉伯人稱為“魯卜哈利”(Rub al Khali),即“空白之地”。1945年至1950年,石油時代到來之前,英國探險家威爾弗雷德·塞西杰在貝都因人(在書中他稱為“貝都人”)的陪伴下,兩度穿越“空白之地”。記錄這段經歷的《阿拉伯之沙》,也成為他的代表作。
沙丘之上,勁風如鞭,蒸騰的熱氣制造出捉摸不定的蜃景;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一天接著一天,眼前的景色一成不變,沙漠與天相接的地平線看上去永遠那么遠,時常出沒的沙漠土匪則讓人精神緊繃。但塞西杰感受到,沙漠中嚴酷的生活在呼喚他,就像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極地、高山和海洋。“在那一片空曠中,我將在孤獨中找回平靜,并和貝都人一起,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尋回友情。”
《被困住的人:威廉·特雷弗短篇精選集1967—1992》
[愛爾蘭]威廉·特雷弗 著,馬愛農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浦睿文化,2025-6
如果你喜歡威廉·特雷弗,這部厚達1700多頁、共收入他的73篇短篇小說的大部頭,堪稱“一本滿足”。
特雷弗被譽為“20世紀的契訶夫”,他的短篇小說則被視為“故事寫作的教科書”。作家胡桑評論道:“特雷弗的小說善于書寫那些被困住的人,被困在傳統、文化、道德、宗教、社群、歷史、情欲、感情、自我和他人里的普普通通的人。但他并不直接呈現人的苦難,他的小說語言并不繁復濃麗,他只是平靜地描摹人的真實處境,讓我們靜靜旁觀人的困境。然而有時候,他會把人的處境夢幻化,仿佛是一些來自記憶和想象深處的綿延起伏的云和海浪,推動著人的生活,也浸潤著人的心靈。”
《蛋鎮詩社》
朱山坡 著
花城出版社,2025-6
1988年3月,18歲的金光閃、闕振邦和被他們稱為“蝙蝠”的陳良芬聯手創辦了蛋鎮詩社,隨即在小鎮發起了“全民寫詩”運動:“全民寫詩,提高素質”“人人寫詩,家家幸福”“文盲也能成為詩人”“寫詩就是分行說話”……
5個月后,舉辦過一場詩歌嘉年華、出過唯一一期《蛋鎮詩報》的蛋鎮詩社宣布解散。金光閃稱它為“人類有史以來最短命的詩社”,“全民寫詩”運動則是一場可愛的“鬧劇”。但在多年之后,他承認,“那是我一生中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
作者朱山坡采用“蛋鎮詩社·三十年資料選編”的結構與形式,通過不同參與者的回憶文章,拼湊出這個地方詩社的全貌,并把我們帶回那個“熱情奔放、野氣橫生”,同時也“催生詩情”的時代。
《蛋夢見自己是塊石頭》
我是白 繪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鹽Salt Circulations/樂府文化,2025-6
這是一部難以歸類的作品,它介于漫畫與詩歌之間,給人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
作者的創作靈感源于對“附近”的觀察與思考。他用極簡的文字和畫面,將日常中的微小瞬間捕捉并放大,串聯出22個精巧的篇章。從創作技法上看,圖像與文字在這里不再是簡單的配合關系,而是形成了復雜的互文。有時文字解釋圖像,有時圖像顛覆文字,有時二者共同指向第三種含義。這些“漫畫詩”或幽默詼諧,或感人至深,或引人深思,每個片段都像是生活的橫截面,既具體又抽象,既日常又通透。讀者在這些生活碎片中找不到完整的敘事,但詩意的留白,總能讓人會心一笑。
《海燕》
姚鄂梅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6
湖北作家姚鄂梅這部《海燕》最初在《當代》發表時,題為“不會飛的海燕”。《海燕》是高爾基的散文名篇,曾被收入小學課本,要求學生全文背誦。正如2025刀鋒圖書獎推委岳雯(評論家、《文藝報》副總編輯)所指出,那只高傲的、勇敢的、自由自在地在暴風雨中展翅飛翔的“海燕”,幾乎成了一代人的底色。我們毫不懷疑地相信,只要足夠勇敢無畏,就一定能戰勝狂風和暴雨,飛過怒吼的大海。但是,在經歷社會捶打之后,人們不免會后怕:假如海燕一直飛一直飛,但怎么也飛不過滄海呢?它會不會翅膀被風雨浸透,跌落在茫茫大海?
在岳雯看來,或許是出于同樣的疑惑,姚鄂梅創作了這部長篇小說,并意味深長地給主人公取名為“海燕”。“我的聲音從來沒人愿意聽,聽到了也不想理睬”——林海燕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一部當代女性成長史。
《漢娜·阿倫特的三次逃離》
[美]肯·克里姆斯坦 著繪,劉楠楠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我思Cogito,2025-6
“我想讓她的思想在普通讀者中產生共鳴”——繼傳記電影《漢娜·阿倫特》之后,美國漫畫家肯·克里姆斯坦創作的這部圖像小說,再次帶領我們從影像化的角度理解“阿倫特何以成為阿倫特”。
作者以“逃離”為關鍵詞,圍繞阿倫特人生中的三次重大轉折展開敘事:第一次是1933年國會縱火案后,她攜母親逃亡巴黎;第二次是1940年,她孤身逃脫法國居爾拘留營的虎口;第三次是她與海德格爾及沉思式哲學的思想決裂。
書中描述了阿倫特第一次上海德格爾的課的名場面:海德格爾讓她概述休謨從阿維森納那里繼承了什么。阿倫特表示,她打算從圣奧古斯丁講起,被海德格爾打斷了:“阿倫特小姐,你我誰是教授?”
《經歷晚年的孩子》
[日]山田詠美 著,呂靈芝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方外,2025-6
你是否有過“覺得自己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大人,期待盡快成為大人但又害怕成為大人”的階段?日本作家山田詠美這部短篇小說集,就是寫給這些早熟的人的。
“我曾經歷過一次晚年。這樣說也許會有人感到奇怪,不過我認為,那幾個月只能用這句話來形容。每當我回想起來,都會產生這樣的感慨。當時,我只有十歲,不知余生該如何度過。”在同名短篇小說中,主人公“我”被姨媽家的小狗咬傷,誤以為自己得了狂犬病,將在6個月潛伏期結束后死去。“我”的心境因此迅速陷入人生倒計時狀態,并開始思考生與死的命題。
自從有了對死亡的認知,“我”反而對時間的流逝、家人對自己的愛有了明確的感受。這或許就是一種成長吧。
《樹》
[日]幸田文 著,史詩 譯
海峽文藝出版社|未讀·文藝家,2025-6
在電影《完美的日子》中,役所廣司飾演的平山先生在二手書店買到了幸田文的《樹》,書店老板說了這樣一句話:“幸田文值得更多的贊賞,她明明只用些平常詞句寫作,但書卻這么有內涵啊。”
幸田文,日本知名作家幸田露伴之女,經歷婚姻之苦后,在40歲的年紀開始寫作。在這本《樹》里,她記錄自己所見的各種樹——“就像人各有履歷一樣,樹也如此”;她也在看樹時想到人,比如小時候對能更快識別樹木種類的姐姐心生妒忌,成為母親后為沒有給女兒買紫藤盆栽而感到懊悔。
喜歡樹的人,可以像平山先生那樣,把這本書當成時常翻閱的枕邊書;也可以在空閑時抬頭看樹,看樹葉隨風搖曳時,從縫隙間灑落的斑駁光影。
《太陽的陰影:深入非洲的旅程》
[波]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 著,毛蕊 譯
民主與建設出版社|理想國,2025-6
如果要向位于銀河系的某個遙遠星球推介地球文明,只能推舉一位當代作家,你會選誰?英國作家杰夫·戴爾會投票給波蘭作家雷沙德·卡普希欽斯基,理由是:他為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活提供了最真實、最不帶偏見、最全面且最生動的記錄。
1958年,時年26歲的卡普希欽斯基成為波蘭通訊社派駐非洲的首位記者。在接下來近40年的外派記者生涯中,他盡職盡責地完成報道工作,但有時也會與華沙總部失聯,“乘獨木舟順尼日爾河漂流,與游牧民穿越撒哈拉”。本書就是他的非洲觀察札記,或曰非洲冒險故事合集。杰夫·戴爾稱贊他的文字“既有動蕩的即時感,又帶有歷史的反思”——“20世紀60年代在非洲一隅發生的事,仿佛是多年后利比里亞或盧旺達命運的縮影。”
《鱘魚》
邱兵 著
中信出版集團·大方,2025-6
“它差不多是我前半生生活的一個原生態的記錄,我用它和讀者分享我對生活、對他人、對社會的感悟和認知。更重要的是,我是在自己的人生最低谷、但又夢想不滅時寫下了這本書,某種意義上,也是我生命歷程中最最清醒的狀態下提供的觀察,它沒有少年得志的張狂,也沒有萬念俱灰的怨天尤人。”
曾創辦《東方早報》《澎湃新聞》,后來半隱退的資深媒體人邱兵這樣概括新書《鱘魚》。之所以取名為“鱘魚”,正如書封文案所寫:“有一種魚,它允許自己奮斗一生,去回到起點。”據說,不需要任何指引就能夠找到自己出發水域的長江鱘魚,世界上還有57條。身為重慶人的邱兵覺得,“我一定是其中之一”。
社科類
《拜別唐山:在馬來半島異域重生》
[馬來西亞]白偉權 著
東方出版中心·時刻人文,2025-6
作者白偉權是馬來西亞華裔,祖籍福建安溪。在本書開篇,他寫道:“小時候的教育,凡提到華族祖先南來的故事,我們所聽到的敘述如出一轍:在過去,華族的祖先皆是中國生活困苦的貧農,為勢所逼,被迫當‘豬仔’賣到南洋來,初到陌生的環境,處處被人壓榨,靠著堅忍不拔的精神,最終在異鄉闖出一片天……”
所謂“南洋”,是明清以來對中國以南的東南亞地區的稱呼。這些“下南洋”的華族前輩,究 竟如何在異鄉闖出一片天的?本書從地理學、歷史學視角切入,回望那一段波瀾壯闊的移民史。作者說,“拜別唐山,從來不是一場告別”。這些移民,扎根在他鄉 的土壤里,實現了“重生”。
《2049:未來10000天的可能》
[美]凱文·凱利 著,吳晨 編
中信出版集團,2025-6
在這部新著中,凱文·凱利(KK)以 25 年為時間維度,提出了關于未來世界的5個核心概念——鏡像世界、類人智能、AI助理、互見性以及內容井噴。
KK預測,到了2049年,大多數智能手機將被智能眼鏡取代,當數十億城市居民戴上智能眼鏡,他們看到的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疊加,也就形成了“鏡像世界”;人與AI的關系是搭檔,人類以各種方式參與AI的運作,每個人也都將擁有自己的AI助理;每本書都帶有各式各樣的超鏈接,書與書之間可以互相連接,所有的知識被串聯起來,形成meta(元)文本 /mega(超大)文本,就像一本匯集人類智慧的大合集。
KK的預測也許并不精準,但他對待未來的態度值得學習:做好自己,直面不確定的未來。
《故宮生活志》
周乾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6
作者周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長期致力于故宮古建筑及歷史文化研究。本書由起居、飲酌、行樂、節俗四大板塊構成,講述各種有趣、有料的故宮熱知識、冷知識:為什么紫禁城中找不出一個煙囪?故宮冰窖能藏多少冰?什么人才能用上紅籮炭?皇帝每天吃幾頓飯?清朝皇帝中哪一位最愛玩cosplay游戲?宮里的“機械人”長什么樣?末代皇帝溥儀在宮里開通電話后,給誰打了電話?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本書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
《壺中天地:遠東人文思想中的盆景與民居》
[法]石泰安 著,陶金 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6
“ 壺中天地”,亦簡稱“壺天”,典出《后漢書·方術列傳》。東漢時,一個叫費長房的人遇到一件奇事:一老翁在市場懸壺賣藥,收市后跳入壺中。費長房求老翁解惑,老翁帶他一起進入壺中,“唯見玉堂嚴麗,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后來,“壺中天地”被引申為仙山、勝境,也用來概括造園、造景概念,即在狹小的空間中營造無限感。園林、盆景等皆可達到此境界。
法國漢學家石泰安這部著作即從“壺中天地”入手,以此分析盆景、民居所呈現的人文思想底蘊。
《健康綜合征:當健康成為一種道德責任》
[瑞典]卡爾·塞德斯特倫/[新西蘭]安德烈·斯派塞 著,張璋 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燧石,2025-6
在這個人人談論養生、健身房遍地開花的時代,本書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我們對健康的追求是否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案例,剖析了當代社會如何將“健康”從個人選擇轉變為道德義務。在新自由主義話語下,保持身材、積極心態不再是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是成為衡量個人品格的標準。我們信奉“自律給我自由”,但本書指出,極端自控的愿望往往會導致過度的自責。于是,對“健康”的盲目追求可能導致人們陷入自戀和孤立,進而將自我商品化;一味追求身心健康,反而忽視了更廣闊的世界。對于那些深受健康焦慮困擾的讀者來說,這本書至少能讓你看清,你為什么會如此焦慮。
《看不見水的魚:日常生活的人類學瞬間》
劉琪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5-6
“作為生活在現代社會這個水塘中的魚,我們可能無法離開這片水域,但至少可以做一條逐漸發現水、重新感知水的魚。”
這本小書并不是從大段冗長的歷史、田野調查開始講人類學,而是從諸多當代生活的熱門煩惱入手:要不要“雞娃”?該送什么禮物?我吃得健康嗎?……這些現代人的煩惱和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部落文化交織敘事,形成了有趣的對照。
“不同文化間沒有高下對錯之分,這是人類學的另一核心理念。”這本書鼓勵你做一條感知到水的小魚,游出自己的池塘,在重新認識世界的同時,思考最古老的問題:生活應該是怎么樣的?
《窮白垃圾:美國四百年被邊緣化的主流》
[美]南西·艾森伯格 著,王怡芬 譯
中信出版集團·大方,2025-6
“窮白垃圾”(white trash)是對底層白人的蔑稱,它意味著受教育程度不高、經濟狀況糟糕甚至暗含道德層面的貶低。很多人可能沒想到,在美國這樣的白人國家,白人歧視白人早已是百年顯學,類似俚語便有:“紅脖子”(redneck)、“鄉巴佬”(hillbilly)……
隨著特朗普和MAGA的崛起,人們一說起“關注底層白人”,基本上都會提到J.D.萬斯那本《鄉下人的悲歌》。實際上,美國文化界、學術界人士出版過不少與階層矛盾尤其是底層白人相關的作品。而讓所有人都相信“只有特朗普在意這些人”,就成了共和黨最成功的選舉造勢策略。
美國歷史學者南西·艾森伯格則不局限在某個時期或兩黨政治,而是從殖民時代講起,還原幾百年一直在變化,但也一直被忽視的“美國例外”之例外。
《如臨大敵:謠言恐慌與大宋王朝1054》
黃博 著
中華書局,2025-6
從“巫蠱之禍”到“叫魂”,謠言一直都是能撼動封建政權的存在。
在傳統認知中,宋仁宗時期的北宋經濟繁榮,達到全盛期。蜀地也是古代中國易守難攻、富甲一方的“天府”。而從五代開始在川渝地區流行的“每逢甲午,必然有動蕩發生”的傳說,展示了“仁宗盛治”下天府之國的另一面。
作者指出,謠言被封建統治者用來操縱民意的同時,又成為底層民眾反抗的武器。某種程度上,人是一種敘事動物,真相并不重要。反而是人制造和消費信息的方式,能反映社會、權力運作的真相。
《神交: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紙神專藏”研究》
李明潔 著
商務印書館,2025-6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典藏中的“中國紙神專藏”,由富路特夫人(Anne Swann Goodrich,中文名“富平安”)捐贈,是海外現存最完整的中國民間信仰圖像檔案之一。學者李明潔對這份珍貴檔案及其捐贈者的收藏、研究進行了全面的挖掘、整理和探討。
“紙神”即民間所稱的門神、紙馬。在本書的新書發布會上,有學者指出,李明潔創新性地采用“紙神”一詞為木版年畫中的這一重要類型進行界定,并在書中提供了以圖像形式進行文化傳播的歷史與現實案例。也有學者以紙馬為例,解析圖像符號的生命力:“紙是‘通神’的媒介。從漢代‘護宅神歷卷’到宋代‘王家紙馬鋪’,中國人用符咒和線條構建起一個平行宇宙——這是一套古老的處理生老病死的智慧系統。”
《妥協與對抗:日本知識人的戰時與戰敗》
王升遠 著
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6
前幾年,日本老電影《二·二六》突然走紅,皇道派軍人在雪夜行軍的場景切片被廣泛傳播,網友們用“氣氛突然昭和起來”刷出整齊的彈幕,并用熱烈的語氣以“下克上”梗調侃國際熱點。
熟悉歷史的人,很難忍住不說一句:朋友,這并不好笑!“二·二六兵變”之前,日本軍隊已經入侵中國;兵變之后,明治維新更是朝法西斯主義的道路狂奔而去,昭和終成“招核”。
《妥協與對抗》一書聚焦二戰以及戰后初期的“極端語境”下日本知識人的個體命運。很遺憾,歷史往往提供不了教訓,但至少能提供慰藉。那些不愿投身于助長“極端語境”的人,至少可以從歷史中知道,自己并不孤單。
(入選圖書按漢語拼音排序)
作者丨桃子醬、王立、方富明
編輯丨譚山山
校對丨遇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