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條私信問我,“體制內也能干副業”那條新聞是不是真的。
其實這種事兒吧,大家得學會自己判斷。依據非常簡單,上那些社交軟件搜一下報道、視頻就可以了,一般有媒體發布的,90%以上都是真的。
當然這條也是:6種靠譜兼職,讓公務員合法合規搞錢。
怎么講呢,讓公務員“合法合規搞錢”這幾個字,聽著就不太得勁,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首先吧,公務員去搞兼職,會不會影響他們的本職工作?
當然我知道大概率也沒多大影響,這一點不難猜測,畢竟什么上班時間人不在,還沒到下班時間就全都擠在食堂這種事,很常見。
但是,那些情況還可以推脫為“少數”和“意外”,可你明著鼓勵“兼職”,就容易讓“吃財政飯”的人,順帶也把“市場飯”一起吃了。
老百姓的錢也不好掙,總不能白養一批人。因此最好在“可以搞兼職”這幾個字前后,明確的加上“非工作時間”。
只不過加上這幾個字的話,我覺得大部分公務員,恐怕就沒那個時間和精力去搞“副業”了吧?
有些公務員的確比普通打工人要悠閑,但至少也同樣是個朝九晚五。各位捫心自問一下,每天上完班,除了吃飯洗漱睡覺之外,你還有沒有額外的時間去跑外賣、跑滴滴、當健身教練。
晚上恨不得都7點鐘才到家,收拾一下,吃個飯洗個澡,都九點了,還出去跑外賣,這科學嗎?
另一點更值得一提,把眼光放到基層公務員之外,那些有權的人,手里正好有項目、有審批、有資源。這一來,就不是“副業”,而是“權力變現的新通道”。
可以看到,某社交軟件的媒體報道下面,網民幾乎全都想到了這一層,前排評論,一覽無遺。
“處長,你這單奶茶送的真好,一滴沒撒,我給你打賞個6w8。”
“您這篇短篇小說寫得太好了,我出200萬買斷版權。”
“局長,你這大肚子練的太漂亮了,我要買一千節課。”
聽起來像段子,實際上卻是現實的鏡像,笑不出來,反而令人汗毛倒立。
而且,這可真不好辦,因為模糊的灰色地帶,最容易滋生利益。
舉個例子,大佬有錢,看你外賣送的好,打賞個幾萬塊,你憑什么說人家私底下搞交易?
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覺得他這篇小說是用AI生成的,我就覺得他這篇小說寫得好,要花200萬買斷版權,你憑什么有意見?
還有投稿賺稿費,就更別提了。就算你忘記那位寫《平安經》的大官了,也不該連那酸爽的內容也忘了吧:“眼平安,耳平安,鼻平安,舌平安,身平安,意平安……”
“初生平安,滿月平安,百天平安,1歲平安,2歲平安,3歲平安……”
“西安火車站北站平安、鄭州火車站東站平安、上海虹橋火車站平安……”
這尼瑪要是按字算稿費,怕不是要發大財。
顯而易見,權力一旦帶入市場,不是市場公平變好了,而是交易的籌碼變貴了。
我倒不是說允許公務員干副業不好,現實生活誰不想多掙點錢?只不過,有些地方還是存在瑕疵的,最好再微調一下。副業的邊界在哪里?監督的能力跟不跟得上?權力和收入之間有沒有清晰的隔離?
別弄到最后,效果半點不見,毛病反而出來一大堆。
說簡單些,你們想放點活水,沒問題。但若放出了一池蛤蟆,普通人可就要遭老罪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