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重慶市涪陵區松柏村一處樸素的農家小院里,長江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鉤深索隱”實踐團理論宣講組展開了一場特殊的尋訪。李柏岑、胡思語、鞠詩誼、李佳瑤、冉德華一行五人,懷揣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叩開了95歲抗美援朝老兵的家門。一場在老兵家中的深度對話,讓青年學子得以觸摸烽火歲月最真實的肌理。
當老人于屋中撫過膝蓋上那道被歲月磨洗卻依然清晰的彈痕,歷史的印記驟然具象。面對年輕學子驚佩的目光,老人平靜地說:“沒多久就好了。”這輕描淡寫的背后,是他口中嚴酷的戰場圖景:頭頂敵機盤旋轟炸,部隊只能晝伏夜行;寒冬蜷居山溝,一把草面一把雪就是果腹的口糧。即便環境如此艱苦,“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鐵律始終如山岳般挺立。
(圖為宣講組成員對老軍人進行訪談 通訊員 周楊 攝)
(圖為宣講組成員對老軍人進行訪談 通訊員 周楊 攝)
傷痕無聲,卻刻錄了槍林彈雨的重量;講述平實,卻承載著鋼鐵意志的千鈞。當老人用樸素的語言勾勒出冰天雪地中行軍的剪影,實踐團成員仿佛聽見了歷史深處錚錚風骨的叩擊。臨別之際,老兵殷殷囑托新時代青年,務必將“不怕苦,不怕累”的堅韌精神薪火相傳。
(圖為成員們和老軍人一家的合影 通訊員 周楊 攝)
此次深入老兵家中尋訪,是外國語學院“鉤深索隱”實踐團理論宣講組對“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主題的深刻踐行。青年學子們俯身鄉土,在老兵珍貴的口述史中鉤沉歷史細節,索解精神密碼,以青春腳步丈量信仰厚度。老兵家中,烽火記憶與青年熱忱的目光交織,為挺膺擔當的青春誓言注入了沉甸甸的歷史回響與接續奮斗的力量。
(通訊員:胡思語 鞠詩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