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天,來得格外急切。
剛出梅雨季,上海的天氣便像被掀開了蒸籠蓋子,熱氣裹著濕氣撲面而來。
街坊鄰居們又開始張羅“曬伏”——竹架上鋪著冬衣被褥,連壓箱底的書籍都要翻出來透透氣。
老人們說,這是跟太陽借光,把梅雨季攢下的霉氣都曬走。可這伏天的講究,遠不止曬衣物這么簡單。
“吃三寶”
冬瓜。昨兒個去菜場,看見阿婆們的竹籃里都躺著青皮冬瓜。
這冬瓜可是個寶貝,性涼而不寒,水分足得很,切開時汁水能濺到圍裙上。
我常拿它和薏米一起煮湯,冬瓜皮留著一起燉,祛濕效果更好。
鄰居王阿姨教我一個訣竅:冬瓜與海帶同煮,再加幾片生姜,既能中和寒性,又能幫助身體排出多余水分。
綠豆。記得小時候,外婆總在灶臺上煨著綠豆湯。
砂鍋里的綠豆煮得綿軟,湯色碧綠如翡翠,撒把冰糖,晾涼后喝上一碗,連后頸的汗都涼絲絲的。
現在才明白,綠豆的清熱解毒功效,全在這慢火細熬里。不過脾胃虛寒的朋友,可以像中醫建議的那樣,加點陳皮同煮,既能理氣又能中和寒性。
生姜。老話講“冬吃蘿卜夏吃姜”,起初總覺得奇怪。
直到去年伏天貪涼吃多了冷飲,胃里像揣了塊冰,是母親逼著我喝了三天姜茶才緩過來。
現在每天晨起,都會切三片生姜泡茶,看著姜片在杯底舒展,氤氳的熱氣里,竟品出幾分冬病夏治的深意。
忌的“三件事”
貪涼飲冷。上周見著樓下小陳,大熱天捧著冰鎮西瓜猛吃,結果當晚就鬧肚子。
中醫說的“形寒飲冷則傷肺”,在伏天尤其要當心。
冷飲吃進去,看似解了暑氣,實則把寒氣都憋在體內,就像給身體埋了顆定時炸彈。
熬夜耗陽。鄰居老張最近總喊頭暈,細問才知道他追劇熬到凌晨。
伏天本該“夜臥早起”,這里的夜臥可不是讓你熬夜。
晚上11點前若還不能入睡,就像把燈油熬干了,第二天準保沒精神。
久居空調房。辦公室小李總把空調調至18度,結果肩頸僵硬得像塊木板。
這讓我想起《黃帝內經》里“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告誡。
空調可以開,但溫度別低于26度,更別讓冷風直吹后頸。
伏天養生的“智慧”
曬背。最近公園里多了不少曬背的人,穿件薄衫趴在石凳上,倒成了新風景。
中醫說這是“以陽養陽”,不過要趕在上午十點前,曬個二十分鐘就好。
藥浴泡腳。母親總念叨“寒從足下起”,現在每晚都會用艾葉煮水泡腳。
水溫控制在40度左右,泡到后背微微出汗,連睡眠都變好了。
穴位按摩。最近在學按足三里和陰陵泉。足三里在膝蓋下三寸,按著酸脹就是找對了;
陰陵泉在內側腿窩,常按能祛濕。每天花五分鐘,比吃什么補品都實在。
伏天不是敵人,而是大自然給的養生良機。
吃三寶、忌三事,看似簡單,實則是千年智慧沉淀的生活哲學。
就像那曬伏的衣物,經過陽光洗禮,才能清爽度夏。我們的身體何嘗不是如此?
順應天時,護住陽氣,祛除濕氣,方能在這炎炎夏日里,養出一身通透,迎接秋的豐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