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其太子姬誦年幼,朝局復雜多變。為了防止諸侯藉機叛亂,周公旦代行攝政,掌控朝政達七年。《史記》中記載:“周公恐諸侯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周公旦,周武王的第三弟弟,在侄子姬誦年幼、局勢動蕩之際,為了維護姬周天下的穩(wěn)定,臨時行使天子權力。與此同時,姜子牙作為姬誦的外祖父,輔佐武王與成王推翻商朝、治理齊國,其才干同樣卓越,被譽為“文能安邦定國,武能馬定乾坤”,實力絲毫不遜于周公旦。既然如此,為什么最終由周公旦攝政,而非姜子牙,或兩人共掌政權?據史書記載,筆者推測有以下四種可能。
周公旦排斥異己,姜子牙權爭失利
周武王臨終時,太子姬誦尚幼,難以獨當一面。為何武王未安排多位輔政大臣?《周本紀》提到:“武王病。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按理,武王不可能僅指定一人輔政,理應挑選多位重臣如周公旦、姜子牙、召公奭等互相牽制,確保太子安全穩(wěn)固。《史佚書》有云:“承者,承天子之遺忘者也,常立于后,是史佚也。與周公為道,太公為充,召公為弼,同列而總謂之四圣。”周初四圣指周公旦、太公望(姜子牙)、召公奭及太史佚,皆為輔政重臣。然實際上,姬誦即位不久,周公旦便以“恐諸侯叛亂”為由獨攬大權,從輔政大臣躍升為攝政王,期間發(fā)生激烈權力斗爭幾無疑義。遺憾的是,關于這段關鍵時期的詳細經過,史料已無所載,只能推測周公旦排擠姜子牙與召公奭,擊敗政敵后獨掌朝政。
周公旦或已稱王,姜子牙無機可乘
周公旦可能并非簡單的攝政,而是實質取代了姬誦成為王。先秦諸多文獻中有“周公稱王”的跡象。《尚書·康誥》開篇記載:“周公咸勤,乃洪大誥治。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其中“孟侯”指諸侯之首衛(wèi)康叔,他是周武王與周公旦的弟弟,曾平定叛亂因功被尊為諸侯長。《康誥》中“王”自稱“朕其弟”,顯然非姬誦,而是周公旦。《荀子·儒效》亦載:“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意指周公旦將年幼的姬誦藏匿起來,自己接掌王位。此類記載多有暗示周公旦“稱王”事實,且姬誦淪為特殊王子,姜子牙自然失去攝政資格。值得一提的是,周公旦七年后將王位歸還給姬誦,這或因其品德高尚,亦可能源于政治博弈結果,例如姜子牙為外孫爭取王位等因素。
武王打壓姜子牙,周公旦持續(xù)壓制
武王滅商后,周公旦、召公奭留守朝廷為官,姜子牙則回齊國。武王臨終為何未召姜子牙輔政?這背后反映的是武王對姜子牙的警惕。周太王遷都岐山時,娶太姜為妻,與羌族聯(lián)姻。姜子牙本是羌人,母國呂國為羌族諸侯,羌人在周國勢力強大。武王為進一步綁定姜子牙,娶其女邑姜為妻,所生長子即姬誦。“子幼外公強壯,子幼母壯”的局面讓武王難免憂慮。故武王去世時未召姜子牙,或因防其掌控幼子姬誦,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謀篡周室。周公旦亦心存同樣顧慮,于武王去世后繼承警惕態(tài)度,率先奪權。
姜子牙遠鎮(zhèn)齊國,失去攝政良機
周人取代商朝經歷兩階段:武王伐紂,雖滅紂王政權,但商朝殘余勢力仍強,尤其東部地區(qū)尚未平定。周武王夜不能寐,對周公旦言“未定天保,何暇寐”。其次,紂王之子武庚復辟,周公平叛東征,商朝才真正覆滅。武王派姜子牙鎮(zhèn)守齊地,穩(wěn)固東部,以防商人余孽造反。即便病重,武王亦不敢召姜子牙回鎬京,擔心姜子牙一旦回京便能控制幼主。姜子牙長時間不在京城,自然失去參與權力爭奪的機會。周公旦東征平叛后,姜子牙方得返鎬京,且不久后周公旦歸政于成王,姜子牙晚年一直留鎬京。至于周公歸政與姜子牙關系、姜子牙與周公旦間是盟友還是敵手,史書無明文,但顯然復雜。
為何是周公旦攝政而非姜子牙,恐怕永遠成謎。然而可以想象,政治斗爭絕非溫文爾雅,能在商周更替中留下光輝篇章的周公旦,絕非僅靠“謙恭有禮、仁義無雙”獲勝。其背后必有激烈權爭與政治謀略,史書未載只是因為隱秘和殘酷,而非不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