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他在鋼索之間鑄就橋梁精品工程 他是同事口中的“橋總”(引題)
“建的不僅是橋 更是人心紐帶”(主題)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慶 通訊員王祥志/文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圖
珠江潮涌,東江逐浪,從南沙港鐵路龍穴南特大橋的深水樁基,到廣州新地標海心橋的曲梁斜拱,從惠州鵝城大橋的異形鋼拱,到正在建設的廣州跨黃埔涌景觀橋,圖紙上躍動的數(shù)字,既是他熟悉的毫米級精度,也是城市對空間美學的極致追求。18年來,他始終以“敢為人先”的姿態(tài),在繁華都市的核心區(qū),將冷硬的鋼筋水泥化為城市詩意地標的精神內核,用實干創(chuàng)新詮釋市政工程師的擔當,在時代的江河上續(xù)寫橋梁與人的共生詩篇。他叫曹科,是中鐵廣州局二公司副總經(jīng)理。由于他主管的工程都是橋梁,橋與曹諧音,慢慢地,同事們就習慣喊他“橋總”。
被同事們稱為“橋總”的曹科。
“橋”開得勝——龍穴南特大橋
人生第一橋 讓千噸鋼梁在百米高空實現(xiàn)毫米級合龍
曹科出生在湖南婁底,一個擁有多座明清古橋的小城。孩提時代行走在古橋時,曹科并不能想到,自己日后的職業(yè)生涯竟與橋梁結下不解之緣。
入讀大學報專業(yè)時,曹科選擇了道路與橋梁專業(yè)。曹科回憶說,“雖然家鄉(xiāng)很多橋,但我從來沒有對修橋產(chǎn)生過什么想法,但大學報專業(yè)時也不知道怎么就突然有了興趣,也許就是緣分吧。”
2017年的龍穴南水道之畔,珠江口的浪潮晝夜不息,時任分部經(jīng)理的曹科站在施工平臺上,凝視著首座自己參與主導的大橋——國內首條海鐵聯(lián)運客貨兩用鐵路咽喉工程:南沙港鐵路龍穴南特大橋。
咸澀的海風裹挾著機械轟鳴撲面而來,怎么實現(xiàn)深水樁基在湍急潮汐中穩(wěn)如磐石、千噸鋼梁如何在百米高空實現(xiàn)毫米級合龍……曹科躊躇滿志,躍躍欲試。
為了應對珠江口復雜的深水環(huán)境,大橋主墩樁基設計為24根直徑為3米的大直徑樁基,他帶領技術團隊在樁基施工中采用非常規(guī)的氣舉反循環(huán)鉆機,保證了樁基成孔質量;為了解決圍堰封底透水風險,他大膽提出“圍堰外井點降水技術”,并研發(fā)了《水中鋼圍堰井點降水方法》等三項國家發(fā)明專利。
2019年12月27日,南沙港鐵路龍穴南水道特大橋合龍。這座雙塔直聳天際的“黃金通道”,不僅承載著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重任,更成為曹科錘煉橋梁建造技藝的“熔爐”。
“橋”奪天工——海心橋
睡集裝箱吃盒飯 14個月完成廣州新地標
2020年年初,當海心橋建設的號角吹響時,曹科眉頭緊鎖神情凝重。“最早接到這個任務時,只有一句話:‘琴鳴絹舞,嶺南花舟’,讓我去跟設計團隊溝通,一起設計,盡早開工,2021年6月必須完工。”曹科說,“真正開工是在2020年5月,修建這樣的橋一般需要兩年工期,但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14個月。而且,這不僅僅是一座連通珠江兩岸的人行橋,更是展示嶺南文化、大灣區(qū)城市魅力的新名片,必須精雕細琢。”
作為世界上跨度最大、寬度最寬的斜拱曲梁人行橋,海心橋具有“主梁結構呈曲形、拱肋橫向側斜、橋梁跨度大”三大特點,施工面臨“梁拱制作安裝精度高、線形控制要求嚴、運輸?shù)跹b風險大、施工水域及周邊區(qū)域環(huán)境復雜”四大難點。如何快速完成主墩18根3米超大直徑灌注樁、精準安裝約1.3萬塊形狀尺寸均不相同的橋梁拱肋鋼構件、解決鋼拱涉水防腐和鋼拱防撞等一系列難題,都在預示著這次架橋之旅的艱難困苦。
但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曹科,卻顯得異常堅定,“廣州的新大橋,必須由廣州局來做!”他帶領中鐵廣州工程局團隊迎難而上。
“每天至少15個小時泡在項目上,整了幾個集裝箱就睡在工地,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每頓都是吃盒飯。14個月,沒有休息過一天,包括過年。”曹科回憶起那段“兵貴神速”的日子感慨萬千,“過年老婆帶著兩個孩子來到工地,和我一起吃了頓盒飯。”
2021年6月25日,海心橋項目僅用14個月就高質量完工。完工儀式上,曹科睜著通紅的眼睛,心里滿是欣慰:“說實話,項目開始的時候我心里是真沒底,現(xiàn)在終于能夠說一句:我們做到了!”
作為廣州新的地標和“城市客廳”,海心橋以其創(chuàng)新的設計理念、獨特的文化元素和科技創(chuàng)新,吸引了無數(shù)市民與游客。“這是我最滿意的一件藝術品。”曹科說。
小“橋”玲瓏——跨黃埔涌步行橋
以技術破題 讓鋼鐵承載溫度讓橋梁展示藝術
當海心橋以“琴鳴絹舞”之姿成為“城市客廳”,2024年,珠江畔另一處關鍵縫合點——跨黃埔涌步行橋拉開施工序幕,曹科的橋梁版圖再一次在珠江上展開。
作為珠江沿岸景觀提升的重要節(jié)點工程,跨黃埔涌步行橋以280米橫跨廣州城市中軸核心區(qū),西牽廣州塔城市客廳,東挽琶洲數(shù)字經(jīng)濟試驗區(qū),北望珠江新城CBD,南倚閱江路生態(tài)長廊。雖然相比其他大橋,這條景觀步行橋顯得“小巧玲瓏”,卻以獨特建造工藝成為國內首座大跨度曲梁空間拱形斜拉-梁組合體系橋。其“榕生水岸,水鳥天堂”的設計立意,既呼應嶺南水鄉(xiāng)文化,又與隔著廣州塔的海心橋形成“美學對話”。為了確保步行橋施工穩(wěn)步推進,曹科帶領項目團隊探尋破局之道,用創(chuàng)新思路和方法逐個攻克施工技術難題。
除了花城廣州,“鵝城”惠州也留下了“橋總”的藝術品。經(jīng)過三年時間建造,2024年12月28日,惠州鵝城大橋以“天鵝之吻”的英姿,躍然東江之上,很快就成為展示惠州鮮明城市特征的新晉網(wǎng)紅打卡地,也是粵港澳大灣區(qū)自然與人文詩意結合的大型橋梁藝術品。
讓鋼鐵承載溫度,讓橋梁展示藝術,曹科以技術破題、創(chuàng)新突圍,正如他常說的:“我們要建的不僅是橋,更是藝術品,還是連接人心的紐帶。”
來源:廣州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