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徹底打亂了元軍進攻的步伐。風助士氣,日方轉敗為勝,元軍只能及早登船撤退,狼狽而回。此事給日本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才有了二戰末期的“神風特工隊”。但歷史往往不能重演。
應該說,忽必烈最初并沒有跨海攻打日本的計劃,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沒有必要,畢竟日本不是富庶之地,第二就是蒙古不習水戰,尤其是海戰。勿必烈在準備討伐南宋的同時,也在開始推行漢化,但此舉遭到蒙古高層部分貴族的強烈反對,因此,忽必烈必須要對他漢化政策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
恰在這時,一個名叫趙彝的高麗人跑到大都覲見了忽必烈。他對忽必烈表示,朝鮮時常遭遇日本國海盜的襲擊,日本人實在可惡。他希望忽必烈派遣使者到日本去宣諭,令其臣服。為此,趙彝還拿出了日本國與大宋王朝間貿易往來的證據。
就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這才對日本提起了興趣,他以為,蒙古軍隊久攻不下南宋,就是日本的協助。兩宋時期是日本的平安時代與鐮倉幕府時代,在此期間,除宋太祖、宋英宗、宋欽宗等三位皇帝外,其余君主在位期間都有外交文牒送達日本,這一時期,南宋與日本民間貿易繁盛。
聽取了趙彝提議之后,在至元三年,忽必烈令元朝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組建外交使團,取道高麗,準備訪問日本。忽必烈給日本國王準備了一封“國書”,由使者呈遞日本國王御覽。在這封“國書”的開頭,忽必烈寫的就是:“上天眷命大蒙古帝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
對于蒙古與日本的聯系,高麗國對此表示了不滿。因為國力的弱小,高麗夾在兩者之間很難難獨善其身。此時,日本是鐮倉幕府當家,實際話事人是18歲的北條時宗。當他看到蒙古帝國的國書的開頭,尤其是末尾:“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不宜”。這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日本答應蒙古的條件,蒙古就將出兵。北條時宗頓時是勃然大怒。
但問題是,忽必烈的威脅適得其反此番恫嚇,不僅無效,導致了兩國徹底鬧翻,當時為了拖延時間,北條時宗授意日本天皇,不得答復元朝的國書。同時,他要求九州各大名返回駐地,緊急整軍備戰,嚴密監控元朝方面的軍事動向,防止對方突襲日本。在這種情況下,蒙古外交使團只能空手而回。
于是,忽必烈找來女真族趙良弼,作為最熟悉的日本的趙良弼,他表示,日本是個與中土王朝有長期邦交的國家,受漢化的影響很深,而中原王朝與藩屬國之間,最講究的就是“親藩之情”。所以趙良弼提議,對日本必須先禮后兵,而且蒙古可以借道日本從海路夾攻南宋。
忽必烈聽后大喜,隨即令其率團出訪日本,并為其安排了3000蒙古兵護衛。但趙良弼拒絕了,僅帶了24人隨從前往日本??伤搅巳毡荆w良弼的熱臉貼了幕府的冷屁股。鐮倉幕府對趙良弼一行十分冷淡,趙良弼借在日本訪問之際,刺探日本的大量情報,而在給忽必烈的奏章中強調,日本武士階層就是一群狠勇嗜殺、傲慢無禮的野蠻人。
由于趙良弼外交行動失敗,那就出兵,忽必烈當即勒令蒙古鐵騎克日征服日本。至元十一年,以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為帥的大元水師,浩浩蕩蕩地開赴日本對馬島。
第一次中日戰爭正式爆發。
此次出征,除主帥忻都之外,這支水軍基本囊括了契丹人、高麗屯田軍、降元金人與北方漢人,由此可以看出,忽必烈根本就沒有看上日本,但因日本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因此使得使登陸蒙古軍隊很快陷入了戰爭的泥潭之中。
北條時宗安排的日本兵,全由九州本土人士組成,單兵作戰能力極強。元軍左副帥、漢將劉復亨先后在戰斗中負傷,由于日本多山,蒙古大軍的騎兵沖鋒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主帥忻都也不敢孤軍冒進,就在元軍傷亡不斷擴大之際,海上突發臺風。元軍船只大部分被風浪所卷,沉沒海中。主帥忻都只能倉促取消攻勢,最終僅有半數部隊逃出生天,回到元朝。
回朝后,忻都等人也不敢直說自己戰敗了,于是忽必烈令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作為特使,再次攜帶國書,取道高麗,奔赴日本。至元十二年四月,蒙古使節五人被日本人處死。由于事發突然,加上各方有意封鎖,元使遇害的消息,直到四年后才傳回大都。
忽必烈得知消息之后,怒不可遏欲將忻都等人以軍法處置。而忻都表示愿帶罪立功,帶所部再征日本,直到打服他們為止。但此時又恰逢蒙古討伐南宋的關鍵時刻,所以忽必烈只能暫時忍了,1279年南宋徹底覆亡,接著在休整了兩年之后,至元十八年,第二次元日戰爭爆發,此役在日本史上也被稱作“弘安之役”。
忽必烈這次決定兵分兩路。東路軍依舊由積極請戰的忻都舊部組成,而南路軍則由宋朝降將范文虎率領,主力為十萬新附軍。所謂新附軍?實際上就是一支由罪犯、官府工匠以及被迫降元的宋兵組成的部隊,這就意味著新附軍缺乏戰斗力。
而另一邊,面對蒙元海軍的二次襲擊,日本方面也是做足了準備。北條時宗也有意加強日本西海岸的防衛。他在國內頒布了“異國警固番役”,要求九州本土的武士全部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上次元軍進攻時,海上突發臺風,已讓篤信有天神庇護的日本民眾相信,這就是“神風”的助力。
因此,這一次元朝方面發動的二次戰爭,幾乎就是雙方軍備實力的正面較量??梢馔庠俅伟l生,就在元軍準備對九州本島發動進攻時,海上又刮起了臺風,這徹底打亂了元軍部署已久的大決戰。這場臺風比上次更猛,整整持續了四天四夜??砂褯]怎么看過大海的蒙古人愁壞了,在船上的將士們紛紛暈船嘔吐。
仗打到這里,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必要再繼續下去了??杉幢闶浅奋姯h節,元軍也無法像在陸地上那般從容。日軍一看,千載難逢,遂從四面八方殺出,十萬大軍連同未及逃走的元軍,要么被殲滅,要么被俘虜。最后除了先期逃走的那群高層將領外,活著從海上回歸的元軍只有三人。
對此,忽必烈自然難以接受,為了徹底征服日本,“弘安之役”后第二年,忽必烈啟動了第三次伐日計劃。可此舉遭到朝臣的一致反對,忽必烈只能下令無限期罷征日本。但必須指出的是,忽必烈的兩次蒸發同給日本鐮倉幕府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在元日戰爭結束后大約50年,鐮倉幕府轟然倒塌,成為了歷史。
忽必烈失敗主要原因是作戰目標不明確。究竟是通過武力示威迫使日本稱臣納貢?還是徹底消滅日本政權,將日本納入行省規劃體系,蒙古統治集團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所以他的戰爭指導方略是走一步看一步,作戰并不堅決穩健。
開始是希望日本納入朝貢體系,作為主要的銀礦出產國,改善蒙古糟糕的財政狀況。趙良弼們的情報工作做得非常的差,出使日本以后也認為,日本太窮了,沒有武力征服的必要和價值。即便成功征服日本列島,用前工業化社會的眼光來看,沒有足夠的回報和產出,還要倒貼錢進去治理。
其實無論有沒有那場臺風,蒙古軍隊都并不具備遠征海外的能力,“馬背上的民族”不僅是贊譽也是一種限制。
我是清水阿嬌,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