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王朝印記(四):
遼(契丹)
要說遼(契丹)這政權,那可是東北這旮沓崛起的狠角色。公元 907 年,耶律阿保機把契丹各部統一了,自己當了老大,這契丹國就算立住了,后來改國號為遼。耶律阿保機這人能耐大,不光能打仗,還懂治理,把契丹從松散的部落聯盟愣是搞成了強大的王朝。
遼國的地盤老大了,東邊到大海,西邊直戳金山(今阿爾泰山),北邊抵著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邊到白溝(今河北拒馬河),現在中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北部,還有蒙古國一部分,都歸它管。這么大地盤,咋管呢?耶律阿保機有招兒,搞了個 “因俗而治”,就是對契丹人和漢人用不同規矩:契丹人用部落那套,漢人就用中原的州縣制度,挺靈活。
經濟上,遼國可不光靠放牧。南邊漢人多的地方,種地種得好,糧食夠吃;北邊契丹人養馬、牛、羊,畜牧業興旺。手工業也厲害,尤其是冶鐵和制瓷,遼瓷里的雞冠壺、鳳首瓶,造型老特別了,現在看都覺得帶勁兒。商業也火,跟宋朝、西域都做買賣,用的 “遼錢” 在市面上流通得廣。
文化上更有意思,契丹人自己創了契丹文,跟漢字并排用。他們信佛教,建了不少大寺廟,比如山西應縣木塔,就是遼代建的,到現在還立著,結實著呢。還有個 “捺缽” 制度,皇帝不總待在都城,春夏秋冬換地方辦公打獵,既處理朝政又保持游牧本色,挺會整。
可到了后期,遼國就不行了,皇帝腐敗,底下人鬧騰,女真族又在東邊崛起。公元 1125 年,金國大軍一打,遼國最后一個皇帝天祚帝被抓,這橫跨南北的大王朝就這么沒了。
金這政權,是女真族完顏部的完顏阿骨打搞起來的。公元 1115 年,他在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稱帝,國號大金。女真族以前受遼國欺負,完顏阿骨打看不下去,帶著族人起兵反遼,沒幾年就把遼國滅了,后來還把北宋給打趴下了,牛得不行。
金國最盛的時候,地盤比遼國還大,東邊到海邊的野人部落,北邊到蒲與路往北三千多里,西邊到甘肅臨洮,南邊直逼淮河,現在東北、華北,還有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都在它手里。
政治上,金國學中原那套建朝廷,設尚書省、樞密院,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比如 “猛安謀克” 制度 —— 把女真士兵和家屬編在一起,平時種地打獵,打仗時就當兵,既是軍事組織又是生產單位,戰斗力老強了。
經濟上,東北老家那邊,女真族慢慢學著種地,中原地區就更不用說了,農業、手工業都挺發達。冶鐵、紡織、印刷啥的,技術不比宋朝差。商業也活泛,跟南宋、西夏都有貿易,連紙幣 “交子” 都學著用了。
文化上,金國漢化得厲害,皇帝和大臣都愛讀漢書,寫漢字詩,甚至把孔子當祖宗敬。不過他們也沒丟了自己的根,女真文一直用著,還保留了不少游牧習俗。
可到了后期,金國也走了遼國的老路,皇帝瞎折騰,蒙古人又在北邊崛起,公元 1234 年,金國被蒙古和南宋聯手給滅了,享國一百多年。
東夏
東夏這政權,在東北歷史上算是個 “短命鬼”,但故事不少。公元 1215 年,金國將領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為天王,建了東夏國,也叫 “東真國”。那會兒金國被蒙古打得快完蛋了,蒲鮮萬奴一看大勢已去,干脆自己單干。
東夏的地盤沒遼金那么大,主要在今吉林東部、黑龍江東南部,還有俄羅斯遠東一小片,核心在牡丹江流域,都城在開元(今吉林琿春附近)。現在黑龍江寧安鏡泊湖附近的城墻砬子遺址、東寧五排山城遺址,都是東夏留下的,從這些城防看,當時防守挺嚴。
政治上,東夏學金國的制度,設了尚書省、樞密院這些官兒,從挖出來的官印看,官僚體系還挺像那么回事。但畢竟存在時間短,才十八年,又老跟蒙古、高麗打仗,制度沒完全鋪開就完了。
經濟上,老百姓主要靠種地、放牧、打獵過活。牡丹江流域適合種地,挖出來的鐵犁、鐵鐮不少,說明農業還行;山林里打獵,草原上養牲口,也能混口飯吃。手工業能做陶瓷、鐵器,就是規模不大。
文化上,東夏人用女真文和漢文,挖出來的官印、碑刻上兩種文字都有,信薩滿教,也受點佛教影響。
公元 1233 年,蒙古皇子貴由帶著大軍打過來,東夏根本扛不住,蒲鮮萬奴被抓,國家就沒了。雖說短命,但也算在東北這旮沓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遼金時期的東北,那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遼的雄跨南北,金的席卷中原,再到東夏的曇花一現,每段故事都透著黑土地的硬朗勁兒,給東北歷史添了老多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