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烽煙散盡八十載,青史長銘抗戰魂。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青龍報道》與縣委黨史研究中心聯袂推出《烽火記憶》特別專欄。專欄以塵封的珍貴史料為經緯,以鮮活的口述實錄為注腳,全景式鋪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青龍兒女浴血山河、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壯麗史詩。讓我們賡續傳承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共同譜寫青龍“趕超跨越”輝煌篇章。
長城腳下的浴血阻擊戰
1943年8月28日,初秋的冀東大地已有絲絲涼意。彼時,日本侵略者在我國冀東地區推行殘酷的“治安強化運動”,妄圖撲滅當地的抗日烽火。駐扎在義院口的日軍指揮官,從山海關、上莊坨、石門寨等地糾集日偽軍400余人,在義院口完成集結后,兵鋒直指花廠峪,企圖對凌青綏聯合縣工委和辦事處發動圍剿掃蕩。
為確保行動成功,日軍汲取以往失敗教訓,采取突然襲擊和引誘戰術,妄圖將抗日武裝主力引出大山,以實現正面圍殲。然而,凌青綏聯合縣工委早已通過情報網絡,掌握了敵人的陰謀。工委書記劉光路迅速與七區隊隊長羅文、副隊長馬驥等人商議,制定了周密的伏擊作戰計劃。
為將敵人引入預設伏擊圈,七區隊選派4名偵察員喬裝成當地農民,故意在敵人面前現身,并佯裝驚慌失措,向日軍透露200余名八路軍已逃往口里的假情報。日軍信以為真,放棄了原本進入靴腳溝的計劃,轉而向南追擊七區隊。
花廠峪長城口,地勢險要,是阻擊敵人的絕佳陣地。七區隊三連在連長周子豐的帶領下,隱蔽埋伏在第一道城墻的柴草之中;一、二連在副隊長馬驥的指揮下,分別占領了長城口南北兩側的高峰,對花廠峪形成了三面合圍之勢。
下午3時,日偽軍抵達花廠峪村頭。日軍指揮官見此地雙峰夾峙,地形復雜,懷疑四周設有八路軍埋伏,遂下令停止前進,并用重機槍和迫擊炮展開火力偵察。埋伏在長城垛口和柴草中的三連戰士,面對呼嘯而過的子彈和燃燒的火焰,始終保持高度的紀律性,堅守陣地,紋絲不動。見沒有任何異常反應,日軍指揮官認定此處沒有埋伏,便下令繼續向花廠峪推進。
當敵人大部隊蜂擁至城樓下時,周子豐果斷舉槍下達攻擊命令。剎那間,手槍、步槍、機槍和手榴彈如疾風驟雨般射向敵群。日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紛紛后退。
短暫慌亂后,日軍迅速組織起反撲。他們架起3門迫擊炮和十幾挺輕重機槍,向八路軍固守的城樓發動猛烈炮擊。在敵人強大的火力壓制下,三連暫時放棄第一道城樓,撤至西城墻繼續抵抗。日軍占領第一道城樓后,依托有利地形,以密集火力向八路軍陣地掃射,企圖掩護大部隊沖過關口。
關鍵時刻,馬驥帶領一、二連從南北兩側同時發動攻擊。兩個連的火力交織成一片火網,沖鋒號響徹山谷。南、北、西三面的八路軍戰士奮勇出擊,三連趁機重新奪回第一道城樓。日軍惱羞成怒,重新調整部署,將討伐隊撤至后隊,以日軍為前鋒,向三連陣地發起瘋狂沖鋒。在強大的火力壓制下,八路軍第二次撤至第二道城墻。
面對嚴峻形勢,擔任正面阻擊的周子豐果斷做出兩項大膽決策:一是挑選兩名神槍手,集中火力射擊日軍指揮官;二是組織戰士搭人梯,奪取敵人火力最集中的城樓豁口中的機槍。兩名射手交替射擊,成功擊中日軍指揮官腦門,日軍陣營頓時陷入混亂。與此同時,幾名戰士悄悄摸到第一道城墻根下,搭起人梯,順利拽出機槍,并將捆綁在一起的10枚手榴彈塞進豁口。周子豐站在城墻上,振臂高呼:“同志們,打倒日本侵略者,殺呀!”在他的帶領下,三連指戰員向第一道城墻上的敵人發起猛攻。南北兩側的一、二連也乘勢沖出掩體,對日軍形成三面夾擊。在八路軍的強大攻勢下,日軍失去斗志,撤出第一道城墻陣地。由于指揮官斃命,日軍指揮系統癱瘓,部隊在峽谷中亂作一團,只能被動挨打。
激戰持續了4個小時,至晚上8時左右,雙方暫時停止攻擊,進入對峙狀態。深夜11時,在夜幕、密林和長城高墻的掩護下,八路軍悄然撤出陣地,返回花廠峪靴腳溝營地。日軍對此毫無察覺。次日清晨,日軍再次集中火力向八路軍陣地狂轟濫炸,當他們進入陣地時,才發現八路軍早已撤離。
此次長城阻擊戰,八路軍共斃傷偽軍100余人、日軍7人,其中包括駐山海關日軍指揮官,并繳獲大量武器彈藥。戰斗不僅成功保護了凌青綏聯合縣工委和辦事處,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更極大地振奮了當地民眾的抗日熱情,為冀東地區抗日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來源:青龍報道
責任編輯:果依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