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莊若江
華夏民族的那些“茶”事,說不盡也道不完。這貌似不很起眼的東西,潤物無聲地,就這樣滋養(yǎng)了一個民族,潤澤了一代代人的心靈。作為華夏文化的一個組成,“茶文化”有如深不見底的古井一般,有著深無底、淘無盡的涵容,等待我們的心靈去感悟,等待我們的筆墨去抒寫——
禪是禪,茶是茶,二者本無關(guān)系。“柴米油鹽醬醋茶”原本一直是民間最庸常的生活態(tài),“茶”與“柴米油鹽醬醋”被同提并論,且因為重要性最弱而排在了最末,說明并不很受重視,有其可,無其也可,日子照樣過。然而,因為文人墨客的喜愛和“茶禪一味”之說,“茶”竟然與先前那些同類漸行漸遠,發(fā)生了身份的剝離,更多了些含蓄和神秘意味,甚至被賦予了“明心見性”的意義。
這一轉(zhuǎn)變大約開始于唐代。據(jù)說,飲茶之風(fēng)的興起始于唐時的僧人,而關(guān)于茶的典故,傳播最廣、最遠、最耳熟能詳?shù)膭t是趙州和尚的那句著名偈語——“吃茶去!”
據(jù)《趙州禪師語錄》載: 唐代有位僧人第一次造訪趙州寺,禪師問他是否來過這里,僧人答“來過。” 禪師說“吃茶去。” 又有一位新僧到訪,禪師同樣問其是否來過,僧人答“未曾來過。” 禪師仍說“吃茶去。” 有人不解地問禪師“來過的、沒來過的,都讓他吃茶去,這是為何?” 禪師仍說“吃茶去。”這種以不變應(yīng)萬變的回答,貌似無甚意義,也極平淡,甚至在常人看來就是心拙嘴笨的表現(xiàn),然后卻被演繹成了佛家對“分別心”的破除。在佛家看來在“吃茶”這件事上,所有人皆無差別,喝茶都同樣是“不執(zhí)妄念、安于當下”。
唐代還有位高僧,人稱“百丈淮海”,是禪宗馬祖道一的弟子,洪州禪的重要傳承人。因其常住江西的百丈山,故也稱“百丈禪師”。他最大的貢獻是制定了禪宗的第一部僧團制度 《百丈清規(guī)》,其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nóng)禪制度,對禪宗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而茶事活動也在規(guī)制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成為“禪茶一味”的實踐基石。百丈懷海將“茶”融入修行的“衣食住行”,修行不再局限于坐禪,而成了“生活禪”—— 掃地是禪,做飯是禪,煮茶也是禪。茶規(guī)的制定,讓“禪茶一味”有了可操作的載體,也讓禪宗“佛法在世間”的理念得以落地生根。
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jīng)》,被視為中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而他的茶學(xué)啟蒙,也與禪僧密不可分。據(jù)《新唐書?陸羽傳》,陸羽自幼被遺棄,由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收養(yǎng),在寺院長大。智積禪師擅長茶事,陸羽自幼跟隨禪師采茶、制茶、煮茶,精通各種茶技。后來他游歷四方,遍行天下茶區(qū),《茶經(jīng)》正是他對禪僧茶事活動的系統(tǒng)記錄與理論升華,為“禪茶一味”奠定了學(xué)理基礎(chǔ)。
唐代的詩僧皎然,是陸羽的好友,也是最早以詩歌闡釋“禪茶”關(guān)系的人。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他說,一飲“滌昏寐”,二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皎然以詩為媒,將“禪茶”從禪林引入文人視野,讓“禪茶一味”突破了宗教范疇,成為中國文人精神的一部分。后世蘇軾、陸游等文人愛茶、詠茶,無不受其影響。
“禪茶一味”已然呼之欲出。但挑破這層霧紗的,將其落筆紙上的,是宋代的高僧圓悟禪師。在他看來,泡茶、品茶本身就是一種修行,需要內(nèi)心保持寧靜專注,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茶香、茶色、茶味的體驗上,這種靜心和專注有助于消除內(nèi)心雜念,從而更易于入禪。他鼓勵弟子通過茶事體驗,來領(lǐng)悟“禪”的真諦,當人完全沉浸在飲茶體驗中時,就能不經(jīng)意間洞察到生命的本質(zhì)和宇宙的真理。他還認為,“茶”與“禪”本質(zhì)相通,“茶”的清香甘醇與“禪”的空靈淡泊互為映照,從泡茶、飲茶便可以體驗到“無我,無欲,無執(zhí)”的禪意境界。
后來,圓悟禪師書寫的“禪茶一味”真跡,被其弟子帶到日本,成了日本奈良大德寺的“鎮(zhèn)寺之寶”,推動了日本茶道的興起。日本茶道的創(chuàng)始人榮西高僧,南宋末年曾兩度來大宋參禪,并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引進日本,還撰寫了《吃茶養(yǎng)生記》,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
“禪茶一味”,從唐代的隱喻、實踐,到宋代內(nèi)涵的明晰,再到后來影響到日本茶道,由茶而禪,由此成就了“茶為禪媒”“禪為茶魂”之說。禪與茶的深層聯(lián)系,不僅有形式上的契合,更有精神上的統(tǒng)一。“禪茶一味”,實為“禪茶一體”,說來道去,深層意思都是通過品茶來體悟禪理,以達到心性的覺悟。茶的“苦、甘、淡”,對應(yīng)的正是禪的“人生三境”,苦是人生本相,甘是修行后的滋味,淡是超脫后的平常心。
“禪”的釋義是靜慮、凝思、參悟、修身,“茶”不僅可以潤喉、清心、醒腦,還有助于修禪“入定”,進入一種安詳?shù)础o欲無求的境界。茶于是成了僧人“修身養(yǎng)心”的必由之徑。也許正是在這個層面,“禪修”與“茶道”也常被一并提及。
“茶禪一味”揭示了東方文化中妙不可言的默契,東方的哲學(xué)不是注重邏輯的思辨,而是基于倫理推演,仿佛是用茶葉蘸著月光寫就的。當茶葉在沸水沖泡下旋轉(zhuǎn)、舒展、沉浮、落下,最終茶葉與水融為一體,整個過程似乎是對一場生命榮枯全程的詮釋,這是否也暗示了禪意在日常煙火里的生發(fā)與頓悟?從蜷縮、沉浮不定,到自如舒展、攢聚,最終沉靜于杯底,與禪語中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倒也頗為貼合。而飲茶的過程——從入口淡淡的苦澀,到喉間綿長的回甘與暖意,又與禪修中“煩惱即菩提”的頓悟有著異曲同工。在“苦樂本是一體”的穿透式頓悟中,也算是喝茶喝出了至味,見得了本真。
禪家一句“吃茶去”,道破了天機。也將修行悟道化入了最尋常的煙火之中,它告訴人們:真正的修道其實不過是人“餓了吃飯,渴了喝水”一般的尋常之事,茶爐前的一斟一酌,既能解渴,也能修心,自然隨性,不必刻意追求而更看重內(nèi)心的通透解悟。茶葉與水的交融,亦如禪者在塵世中看淡一切的生活態(tài)度,不拒不迎,不卑不亢,隨遇而安,于水中釋放本色,于寂靜中沉淀清芬。
茶,還是茶,是飲者喝出了不同。世人喝茶,喝的是浮世里的片刻休閑清歡;禪者品茶,品的是紛擾中的一念澄明。當茶煙裊裊升起,茶湯映出竹影搖曳,便知“茶”與“禪”本是同一盞月光:茶是水中的禪,禪是心上的茶,二者都在教人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于一呼一吸間,于一斟一飲里,照見生命最本真的溫柔。
正因此,“茶”的清淡澄明,茶的裊裊禪意,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恬淡的“君子交友”范式,故有“君子相交一杯茶”之說。有位叫梁鳳蓮的作者,在《茶逢知己》中寫過這樣的話:“茶要淡對,如君子之交一般,無需糾纏,相識相契就好。茶逢知己,淡然默對,知會、心照、默契、喜不狂喜,悲不傷悲,內(nèi)斂深邃。茶濃幾許,說與不說都無所謂,對飲只為澄清自己,滌腸蕩肚,去濁揚清。然后無掛無礙又可以趕路了。”
但是,濁世煙火中,“茶”又如何能無欲無情?雖則說“茶禪一味”,但同樣可以“茶飯一體”“茶酒一體”,甚至“茶情一體”。本來,就憑“茶”能帶給人愉悅這一點,自古“茶”一直是文人的另一位“紅顏知己”。宋時,蘇東坡就說過“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在他心里好茶就如同美人一般,這個比喻竟成為后人品評佳茗的最好注解。
明代茶人許次紓一生不仕,惟嗜茶,對茶事有極深的鉆研,著成《茶疏》,極盡茶事。《茶疏》強調(diào)采茶“須晴日”,品茶須“淺斟細啜”,且不可人眾,“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又說:“一壺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余嘗與馮開之戲論茶候,以初巡為婷婷裊裊十三余,再巡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來,綠葉成陰矣。” 林語堂對此許氏“三泡”之說的解讀是:“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shù)氖鶜q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 這些說法應(yīng)該都源自對蘇軾的“佳茗似佳人”的生發(fā)。當代作家何為還以此為題寫了篇散文《佳茗似佳人》,由此看,“茶”并非只有淡泊禪意,還與情愛有了一份或深或淺的牽扯。
這種牽扯,就是所謂“緣分”。那個在古人筆下的含蓄比喻,在當代早已無需遮掩。網(wǎng)絡(luò)快餐時代,社會快速遞進,“茶”也從“舊友”成了另一種“新歡”。點開網(wǎng)絡(luò),許多網(wǎng)文里都彌散著一縷縷茶香。從《茶語》《愛君如茶》到《茶水間的愛情事件》《陽光里的下午茶》……,這些年輕的文字讀來畢竟更有活力,也意趣盎然。《愛君如茶》里的那個女孩說:“總覺得愛情如茶。茶淡,則情清而涓長;茶濃,則情深而幽遠。……每一個美好的愛情過程,就如茶之再飲,色純而味酣,清冽而幽深,馨香而淡然,熾烈而平靜。”她寫給愛人的詩這樣說:“如果我在你眼中,是一杯茶水,你會不會,捧著我、呵護我、飲下我,一生一世?”
從“茶禪一味”到“茶情一體”,這千年之間的時光演進,變化的不僅是人事,還有理念。國人之品茶,何嘗不是品味人生;國人之說茶,繞來繞去還是脫不開人生。
華夏民族的“茶”事,說不盡也道不完。這貌似不很起眼的茶,就這樣潤物無聲地,滋養(yǎng)了一個民族的生活,潤澤了一代又代人的心靈。
合集閱讀
作者簡介
莊若江,江南大學(xué)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著名文化學(xué)者,散文作家、紀錄片策劃人和撰稿人,江南大學(xué)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家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文化紀錄片《說吳》《惠山祠堂群》總撰稿,出版《江南詩性文化的多元解讀》《工商脈動與城市文化——以無錫為例》《江蘇地方文化史·無錫卷》等專著和散文集《坐看云起》。
關(guān)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guān)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guān)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guān)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