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姨,你辛苦了!”炎炎夏日正午,狀元亭前,志愿者笑著和清潔工張阿姨打招呼。自從社區伏茶點“上線”之后,張阿姨能順路喝上一杯茶歇一會兒。在龍灣區狀元街道,“延時、錯時、隨時”的文明實踐服務已融入居民日常,讓大家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貼心、便捷的文明服務。
整合資源
以多舉措賦能文明實踐
“以前想找個地方參加活動,總不知道該去哪兒,現在選擇很多!”家住龍躍社區的李大爺笑著說,黨群服務中心、文明實踐站節假日都有活動。據了解,今年以來,狀元街道通過整合資源,將28處基礎服務設施、7個特色文化場景、13處復合功能空間,梳理形成覆蓋十大功能板塊的“文明實踐資源矩陣”,構建“1+N”資源供給生態,使得整個轄區的場所和服務項目都一目了然。
“我們引入了鄉村藝術團、非遺傳承人等 32 支特色隊伍,結對各大高校,還引入了第三方運行機構。” 街道宣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組建“文明實踐聯盟”后,居民需要什么服務,通過數字平臺“點單”,工作人員根據需求“派單”,效率和便捷性大大提高。
在區域特色方面,狀元街道打造“一圈一品牌”。“社區串聯15個點位,樓下就有商家服務點,文明實踐站晚上有夜間課堂,生活特別充實。”龍躍社區居民王女士對“龍躍善+”品牌贊不絕口。在羅西社區,以“破壁共生”理念盤活了9個點位,“融合一家親”品牌協調鄰里矛盾,社區成為一個大家庭;在龍騰社區,依托“僑胞之家”的載體讓群眾感受到“幸福龍騰”的溫暖,讓僑眷找到了歸屬感。
直面難點
以“三時”服務破解民生痛點
針對傳統服務的“時間鴻溝”,街道以“三時”服務進行突破。每當夜幕降臨,在龍騰社區的狀元文化公園,廣場“星空影院”為晚歸上班族放映經典影片;龍躍社區的月滿西樓“夜間村K”讓青年一展歌喉,“月下咖啡”成為都市人休憩的溫暖據點……在狀元街道這樣的錯時開放的場所還有很多。
"在這里既能學非遺技藝,又能聽狀元故事,特別有意思。"五年級陳同學舉著甌繡香囊說。這一學校與社區聯動所形成"校站接力"模式,構建了“四點半課堂—周末興趣班—寒暑假營地”無縫銜接的全鏈條服務體系。街道還持續深化“羅小西兒童友好”項目,拓展“小龍娃成長營”品牌,開設課業輔導、非遺體驗、科創啟蒙、戶外拓展等多樣化課程,為青少年打造安全、充實、快樂的校外延時成長空間,有效解決家庭后顧之憂。
在隨時服務方面,街道著眼‘一老一小一青一特’群體及居民的隨時性、微小型需求,使服務直通‘民心末梢’,持續擦亮“狀元亭”慈善地標品牌。除了常態化提供“愛心伏茶”、“暖心早午餐”等服務之外,還針對社區需求加速推進“龍騰鄰里小屋”便民服務點、“龍躍共享食堂”等項目建設,切實完善了家門口的“微服務”基礎設施,讓溫暖關懷“隨時可得”。
創新模式
以多元機制構建長效生態
狀元街道通過制度設計、力量激活、品牌運營三方面突破,筑牢文明實踐“四梁八柱”。在工作推進上,制定《文明實踐“錯時延時隨時”服務指引》,成立由街道領導、科室及村社負責人組成的工作專班,明確服務時間、內容及人員配置,以“活動開展率、群眾參與率、需求滿足率”為標準,定期座談破解難點,倒逼服務精準落地。
在多元參與方面,街道深化“政府引導+社會運作”模式,挖掘本土師資、整合培訓機構,招募“文明實踐合伙人”形成公益聯盟,承接“四點半課堂”等項目。同時,借居民議事會讓群眾參與項目設計、評議成效,形成良性循環。
在品牌造血上,街道探索“以文養文、以文促產”,開發“狀元IP”等文創產品反哺公益。通過新媒體方式進行推廣,“羅播生活”共富直播間開播3天就獲得8.2萬點贊。此外,還試點成本性收費保障運營,從平臺購課開設象棋、編程等半公益招生,推動陣地運營從“財政輸血”轉向“多元造血”,保障服務可持續性。
改革創新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龍灣區狀元街道"15分鐘可達、10項功能覆蓋"的文明實踐圈,切實打通了便民惠民服務的“最后一分鐘”,使得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優質的服務。下一步,狀元街道將深化"三時"改革,讓"甌越古鎮·上善狀元"的文明之花綻放更鮮艷。(記者夏凱南實習記者吳沁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